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日的意思、對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日的解釋

回答有關太陽問題的故事。出處有二:(1)《後漢書·黃琬傳》:“ 建和 元年正月日食……太後詔問所食多少, 瓊 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琬 年七歲,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 瓊 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2)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夙惠》:“ 晉 明帝 數歲,坐 元帝 膝上,有人從 長安 來……因問 明帝 :‘汝意謂 長安 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 元帝 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 長安 。’”後因以“對日”為形容幼年聰慧之典。 北周 庾信 《傷王司徒褒》詩:“青衿已對日,童子即論天。” 唐 王維 《恭懿太子挽歌》:“翀天王子去,對日聖君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對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可從以下兩個核心義項進行闡釋,均源自權威漢語辭書:

一、指兒童回答關于太陽的提問(古義)

二、指朝向太陽、面對太陽(動詞性短語)

“對日”一詞承載着古義與今用。其古義濃縮于“黃琬對日”的典故中,成為贊譽兒童聰慧的特定表達;其今義則回歸字面,簡潔明了地描述“面向太陽”的空間方位關系。理解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所指。

網絡擴展解釋

“對日”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文獻記載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曆史典故中的「對日」
源于《後漢書·黃琬傳》和《世說新語·夙惠》兩則故事,特指聰慧孩童回答關于太陽的問題。如:

  1. 黃琬七歲時用「日食之餘如月之初」形容日食程度;
  2. 晉明帝幼年巧妙回答「長安與太陽誰更遠」的哲學問題。
    此用法多用于形容兒童機敏,成為古代神童典故的典型意象。

二、現代語境中的「對日」
指中國近代史上抵抗日本侵略的行為,源自抗日戰争時期。該用法承載民族抗争記憶,常見于曆史叙述或愛國主義語境,如「對日作戰」「對日索賠」等表述。

辨析要點
文言文中多為「回答太陽問題」的典故,現代漢語則側重民族抗争内涵。閱讀古籍需注意前者,近現代文獻多指後者。例如庾信詩句「青衿已對日」用典故,而「對日經濟制裁」則為現代政治術語。

别人正在浏覽...

安足虿鋒長算遠略誠鲠重印翠雲裘獨舞放語風風勢勢分磔觀阙關山阻隔駭跳好盡候省槐幄極暴擔挢激峻金陣九飯眷仗看議啃嚼刻飾客舟槤枷領幹薪祿祉瞞裆袴謬妄無稽内明甯方溺信蟠桃嘉會漂鹵強攻千牛仗麴室柔腴喪柩三千八萬三損森竦上材勝事試種絲料絲路四周訟缿隨直唐塞探手同裡圍網文昭五嶺無氣無力鄉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