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日的意思、對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日的解釋

回答有關太陽問題的故事。出處有二:(1)《後漢書·黃琬傳》:“ 建和 元年正月日食……太後詔問所食多少, 瓊 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琬 年七歲,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 瓊 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2)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夙惠》:“ 晉 明帝 數歲,坐 元帝 膝上,有人從 長安 來……因問 明帝 :‘汝意謂 長安 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 元帝 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 長安 。’”後因以“對日”為形容幼年聰慧之典。 北周 庾信 《傷王司徒褒》詩:“青衿已對日,童子即論天。” 唐 王維 《恭懿太子挽歌》:“翀天王子去,對日聖君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對日”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文獻記載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曆史典故中的「對日」
源于《後漢書·黃琬傳》和《世說新語·夙惠》兩則故事,特指聰慧孩童回答關于太陽的問題。如:

  1. 黃琬七歲時用「日食之餘如月之初」形容日食程度;
  2. 晉明帝幼年巧妙回答「長安與太陽誰更遠」的哲學問題。
    此用法多用于形容兒童機敏,成為古代神童典故的典型意象。

二、現代語境中的「對日」
指中國近代史上抵抗日本侵略的行為,源自抗日戰争時期。該用法承載民族抗争記憶,常見于曆史叙述或愛國主義語境,如「對日作戰」「對日索賠」等表述。

辨析要點
文言文中多為「回答太陽問題」的典故,現代漢語則側重民族抗争内涵。閱讀古籍需注意前者,近現代文獻多指後者。例如庾信詩句「青衿已對日」用典故,而「對日經濟制裁」則為現代政治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對日(duì rì)的意思是向日;朝日;迎日等。拆分部首是對(duì)和日(rì),部首分别是寸和日。對的筆畫數是12,日的筆畫數是4。對日的來源是指向太陽或旭日。對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對日。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對是由辶和寸組成,寸表示腳步邁向正直的方向,辶表示行走的意思;日的古字形是由夕的左旁邊加上一橫,表示太陽從山的頂端升起。例如,對日的組詞有對日戰争、對日本立場等。近義詞有朝日、迎日等。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