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骨的意思、泥骨的詳細解釋
泥骨的解釋
指泥菩薩。 宋 梅堯臣 《塗山》詩:“荒廟立泥骨,巖頭風雨過。”
詞語分解
- 泥的解釋 泥 í 土和水合成的東西:泥巴。泥垢。泥漿。泥煤。泥淖(泥污的窪地)。泥濘。泥窪。 像泥的東西:棗泥。山藥泥。印泥(蓋圖章用的印色)。蒜泥。 泥 ì ㄋㄧˋ 塗抹:泥牆。泥縫兒(坣 )。 固執,死
- 骨的解釋 骨 ǔ 人和脊惟動物身體裡面支持身體保護内髒的堅硬組織:骨頭。骨胳(全身骨頭的總稱)。骨節。骨肉(a.指最親近的有血統關系的人,亦稱“骨血”;b.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骨幹(刵 )。 像骨的東
網絡擴展解釋
“泥骨”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ní gǔ,主要含義如下:
1.基本解釋
- 指泥菩薩:即用泥土塑成的神像,常見于古代詩文中的意象,常用來形容殘破或荒廢的廟宇場景。例如宋代梅堯臣《塗山》詩中的“荒廟立泥骨,巖頭風雨過”,描繪了泥塑神像在風雨中殘存的景象。
2.字義拆解
- 泥(ní):指泥土或泥塑材料。
- 骨(gǔ):本義為骨骼,此處借指泥像的“骨架”或結構,暗喻脆弱性。
3.詩文中的運用
- 宋代吳則禮《小雨倦出懷介然》:“北風吹雨鳴船蓬,高岩泥骨愁老翁”。
- 清代林占梅詩句:“可憐數郡遭荼毒,血肉為泥骨作柴”,以“泥骨”暗喻百姓的悲慘境遇。
4.文學意象
“泥骨”在古詩中多用于渲染凄涼、荒蕪的意境,或隱喻脆弱易逝的存在,如神像的殘破暗含信仰的崩塌。
“泥骨”本義為泥菩薩,但通過詩文引申,常被賦予更深的文化和情感内涵,成為古代文人表達世事無常、荒涼哀婉的常用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文出處,可參考古籍或文學類網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泥骨
泥骨這個詞可以指代一個人的體魄或者身體的情況,形容一個人非常虛弱或者生活困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泥骨的拆分部首為水和骨,其中水的筆畫數為4,骨的筆畫數為9。
來源
泥骨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一些人認為它可能是古時候用來形容人體骨骼像泥一樣軟弱無力的比喻。
繁體
泥骨這個詞在繁體中為
泥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泥骨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沒有确鑿的資料,我們無法确定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例句
1. 他過去生活非常艱苦,如今一身泥骨。
2. 他身體非常虛弱,泥骨不堪。
組詞
泥手、泥腳、骨瘦如柴、白骨、骨痛、軟骨病
近義詞
病态、憔悴、虛弱
反義詞
健壯、強壯、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