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鈎繩。正曲直的工具。《文子·自然》:“若夫規矩句繩,巧之具也,而非所以為巧也。”
“句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句繩”即“鈎繩”,是古代用于矯正物體曲直的工具,類似于木工中的規(圓規)和矩(直角尺)。它通過鈎狀結構和繩線配合,輔助測量或調整物體的直線與曲線。
該詞最早見于道家典籍《文子·自然》,原文為:“若夫規矩句繩,巧之具也,而非所以為巧也。”。此句強調工具(如規矩、句繩)是技藝的輔助手段,但并非技藝本身的核心。
句繩作為工具,主要用于木工、建築等領域,确保物體符合标準形狀。在哲學層面,它被借喻為規範或準則,如《文子》中将其與“規矩”并列,強調工具與技藝的關系。
“句繩”是古代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的工具,其核心功能為矯正曲直,并在文獻中承載了“規範”的抽象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子》原文及古代工具類典籍。
"句繩"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橫穿句子的繩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糸"和"糸"。"糸"是表示絲繩的部首,意為繩子;"糸"也是表示絲綢的部首,在這個詞中引申為繩子。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1。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使用繩子來串聯詩句或文章的句子,代表着思路的連貫和整體的完整性。所以,這個詞被用來形容詩句或文章的連貫性和銜接性。
在繁體中文中,"句繩"這個詞的寫法仍然是"句繩"。"繩"是表示繩子的字,與簡體中文中的"繩"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形狀更加複雜,筆劃有時相對簡單一些。例如,“纟”這個部首在古代寫法中更像一個立體的網,而在現代簡化字中變為了一個簡單的橫線。在古代的漢字中,"繩"的寫法為"綳",總共有12個筆畫。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句繩"在實際應用中的用法: - 在寫作中,使用好句繩可以使文章更加連貫流暢。
"句繩"的組詞形式包括: - 句子:用來表示連續的一串字詞,與"句繩"具有相似的意義;
"句繩"的近義詞可以是: - 銜接:表示連接和借助的意思,與句繩意義相近;
而"句繩"的反義詞可以是: - 斷鍊:表示中斷和分離,與句繩的概念相反。 這就是"句繩"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