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赴湯蹈火。喻不怕任何艱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 寧南 兵變,料無人能将檄傳;探湯蹈火咱情願,也隻為文士遭譴。”
“探湯蹈火”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比喻不避艱險,形容人勇敢無畏、奮不顧身,常用于表達面對困難時的決心。其含義與“赴湯蹈火”相近,均強調不畏危險的精神。
2. 出處與例句
源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會獄》:“甯南兵變,料無人能将檄傳;探湯蹈火咱情願,也隻為文士遭譴。”。此句通過文學語境展現了成語的用法和情感色彩。
3. 語法與用法
4. 近義詞
主要近義詞為“赴湯蹈火”,兩者可互換使用,均體現不畏艱險的态度。部分語境下,“蹈火探湯”也屬于結構變體,但核心含義一緻。
5. 讀音與注音
通過綜合多個權威來源,以上内容覆蓋了成語的釋義、出處、用法及語言細節。
《探湯蹈火》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為了追求真理、正義或者理想,冒着極大的危險、痛苦去探索、追求。
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對它的拆分來理解其含義。它由“探”、“湯”、“蹈”和“火”四個字組成。其中,“探”意為尋求、探索;“湯”意為熱水、沸騰;“蹈”意為踩踏、踐踏;“火”意為火燒、燃燒。通過這四個字的組合,可以理解為一個人願意去經曆熱水沸騰或者火燒等極端環境,以尋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目标。
《探湯蹈火》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孟子的學生跟隨孟子去見滕文公,滕文公問他“願以言事我乎?”學生回答說:“蹈澤止渴而舍淵冰,願以言事。”學生願意冒險去尋求真理,既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也表達出了為之付出的決心。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探湯蹈火」。
在古代,成語《探湯蹈火》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時間的推移和漢字的演變,古代的漢字有着與現代不同的形态。然而,它的意義和用法并未改變。
以下是《探湯蹈火》的應用例句:
1. 他勇敢地探湯蹈火,為了揭露黑暗的真相。
2. 這位科學家常常無畏地探湯蹈火,為了推動科學的進步。
相關詞語:
組詞:探索、探究、湯料、蹈水、蹈海、火熱。
近義詞:追求真理、奮發探索。
反義詞:躲避風險、安于現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