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屍之俎。古代祭祀時用以盛牲體心舌之器。《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升肵俎,鼏之,設于阼階西。” 鄭玄 注:“肵,謂心、舌之俎也。《郊特牲》曰:‘肵之為言敬也。’言主人之所以敬屍之俎。”《禮記·曾子問》:“祭殤不舉﹝肺﹞,無肵俎,無玄酒,不告利成。”
“肵俎”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用器具,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肵俎(qí zǔ)指古代祭祀時盛放牲畜心、舌的禮器,主要用于敬獻給“屍”(代祖先受祭的人)。該詞由“肵”(表敬)和“俎”(盛祭品的器具)組成,強調對祭祀對象的尊敬。
祭祀用途
在《儀禮·特牲饋食禮》中記載,由佐食官将肵俎升起并蓋好,陳設于阼階西側,作為祭祀流程的重要環節。肵俎專盛牲體的心、舌,象征對祖先的敬意(《禮記》亦有相關記載)。
使用限制
根據《禮記·曾子問》,祭祀未成年而亡者(“殇”)時,不得使用肵俎,亦不設玄酒,表明其使用具有嚴格的禮制等級性。
“肵”字本身含“敬”義,《郊特牲》解釋“肵之為言敬也”,說明此器具承載着祭祀禮儀中對祖先的崇敬之情。其形制與擺放位置均體現古代“尊卑有序”的禮制思想。
需注意與“鐏俎”(zūn zǔ,指宴席)、“燅俎”(xún zǔ,指加熱祭牲)等相似詞彙的區别,此類術語多與古代祭祀或宴飲制度相關,但具體用途各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儀禮》《禮記》原文或漢代鄭玄的注疏。
肵俎是一個古漢字,原指祭祀時用來祭祀動物的木器。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但在古代文獻中還能看到它的蹤影。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肵俎的拆分、來源和寫法。
肵俎由兩個部分組成:肉(⺼)和俞(隹)。肉是一個常見的部首,用來表示與肉相關的事物;俞是一個漢字,具有隹的義項,表示鳥類。
肵俎的筆畫數為15畫,其中肉部分占據了9畫,俞部分占據了6畫。通過這些簡單的筆畫,我們可以組合出一個富有意義的字形。
據研究,肵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習俗。在古代中國,人們常常通過祭祀來祈求豐收和祝福,肵俎就是用來祭祀動物的器具之一。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人們漸漸将肵俎這個工具的名稱擴展到了它所代表的含義上。
在繁體字中,肵俎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隻是一些筆畫的曲線可能稍微變化了一些,但整體上與簡體字相差不大。
古代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漢字,它具有比較獨特的風格。據傳說,在甲骨文時期,人們用骨器或龜甲上刻寫文字,肵俎這個字也有一種獨特的甲骨文款式。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逐漸演化,直至如今我們所使用的現代漢字形态。
以下是幾個使用肵俎的例句:
肵俎是一個獨特而鮮為人知的漢字,它代表着古代的祭祀習俗和文化傳統。通過了解肵俎的拆分、來源、繁體寫法和例句,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個字所蘊含的深厚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