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之痛的意思、切膚之痛的詳細解釋
切膚之痛的解釋
[keenly felt pain] 切膚:與自身關系極密切。親身感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受萬罪于公門,竟屬切膚之痛。——《聊齋志異·冤獄》
詳細解釋
切身的痛苦。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獨其切膚之痛,乃有未能恝然者,輒復雲雲爾。”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冤獄》:“受萬罪於公門,竟屬切膚之痛。” 魯迅 《呐喊·阿Q正傳》:“他起來之後,也仍舊在街上逛,雖然不比赤膊之有切膚之痛,卻又漸漸的覺得世上有些古怪了。”
詞語分解
- 切膚的解釋 猶言切身,和自己有密切關系的。 元 虞集 《淮陽獻武王廟堂之碑》:“邃深蔽虧,羣讒切膚。” 沙汀 《範老老師》:“因為他們也同樣苦惱着這個切膚的問題。”
- 痛的解釋 痛 ò 疾病、創傷等引起的難受的感覺:頭痛。肚子痛。痛風。痛癢(a.喻疾苦,如“痛痛相關”;b.喻緊要的事,如“不關痛痛”)。 悲傷:悲痛。哀痛。痛楚。痛惜。痛不欲生。 盡情地,深切地,徹底地:痛擊。
專業解析
切膚之痛
漢語詞典釋義
指親身經受的痛苦。形容感受極為深切,如同切身受到傷害一般。其中“切膚”意為與自身密切關聯,“痛”指肉體或精神上的痛苦。該成語強調痛苦體驗的直接性和深刻性,常用于描述因自身經曆而産生的強烈痛感或教訓。
詳細解析
-
字義溯源
“切”本義為貼近、密切,“膚”指身體表層,合指與自身緊密相關;“痛”既指生理疼痛,亦引申為精神煎熬。最早見于《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弟子雖愚昧,豈不知切膚之痛?”(來源:《漢語大詞典》)。
-
權威詞典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親身經受的痛苦。
- 《漢語成語大辭典》:比喻親身感受的深切痛苦(來源:商務印書館《成語源流大詞典》)。
-
語義特征
- 直接性:強調痛苦源于親曆,非間接感受。
- 深刻性:痛苦程度深入身心,難以忽視。
- 警示性:常與教訓關聯,如“切膚之痛,終身難忘”。
-
使用場景
- 字面用例:描述生理創傷,如“燙傷帶來的切膚之痛”。
- 比喻延伸:
- 經濟領域:“投資失敗的切膚之痛”;
- 情感層面:“背叛帶來的切膚之痛”;
- 社會議題:“環境污染令民衆有切膚之痛”。
-
近義與反義
- 近義:痛徹心扉、感同身受、刻骨銘心
- 反義:無關痛癢、隔靴搔癢
經典例句
經曆過戰亂的人,對和平的價值有着切膚之痛。
企業因管理疏漏蒙受損失,方知合規經營非切膚之痛不能警醒。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劉潔修.《成語源流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
(注:因部分經典辭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此處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以符合權威性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切膚之痛”是漢語成語,指親身經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極為深切。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切膚,即貼近皮膚;痛,痛苦。合指如同皮膚被切割般的痛苦。
- 引申義:形容親身經曆或與自身密切相關的痛苦,強調感受的深刻性。
二、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處:明代王守仁《傳習錄》提到“獨其切膚之痛,乃有未能然者”,指親身感受的痛苦。
- 典故擴展: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冤獄》中,朱生因冤案受盡折磨,故事末尾用“受萬罪于公門,競屬切膚之痛”點明百姓在官府中遭受的深切苦難。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通常作主語或賓語。
- 感情色彩:含貶義,但實際使用中多強調感受的深切,而非單純貶斥。
- 常見搭配:如“有切膚之痛”“經曆切膚之痛”。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
反義詞 |
痛定思痛、刻骨銘心 |
不關痛癢、無關痛癢 |
同感身受、感同身受 |
歡欣鼓舞 |
五、例句與使用場景
- 文學例句:
“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他有着切膚之痛。”(現代用法,強調曆史創傷)
- 生活場景:
“酒後駕車的危險,我曾有切膚之痛,因此勸你切勿冒險。”(個人經曆引發的深刻教訓)
六、延伸理解
該成語多用于描述因直接經曆而産生的深刻影響,如戰争創傷、重大挫折等。其核心在于“切身性”,與“隔靴搔癢”形成鮮明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聊齋志異·冤獄》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贲庸标準煤耗率搏黍不成步韻嵾嵯廛邸春選蔥茏大包幹打女真的杠典度頓羹頓飯馮唐頭白封蔭拊接怫然管樂器酣淫華鄂花戶江山船教會季弟靜止金人偈繼子老而不死六場通透凝露骢俳優畜之旁逸橫出蒲籃阡綿切切此布青餈卿尹秦艽蛆蟝認實睿筭掃軌掃盲僧伽閃縮釋帝世統雙休日説來道去梭肚縮頞談無文思沃濯纖柳顯現下咽諧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