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蹙額。不愉快、不舒服的樣子。《呂氏春秋·遇合》:“ 文王 嗜昌蒲葅, 孔子 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縮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縮頞(suō è)指因不愉快或不適而蹙額(皺起額頭)的表情,形容人感到難受、勉強或厭惡時的面部狀态。
該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遇合》:
“文王嗜昌蒲葅,孔子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周文王愛吃腌制的菖蒲,孔子聽說後嘗試食用,卻因味道難忍而皺眉,三年後才逐漸適應。)
此例中,“縮頞”生動描繪了孔子勉強接受不喜之物的神态。
多用于古籍或文學描述中,表達以下情境: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但在古文閱讀或曆史文獻分析中可能遇到。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呂氏春秋》相關篇章或古漢語詞典。
縮頞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古代文字,意思是縮短頸項或收攏脖子。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人或動物把頭部往胸部收縮的動作。
拆分縮頞的部首是纟。縮頞總共有8個筆畫。
縮頞在《康熙字典》中有記載,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為「縮頞」。
在古代漢字中,縮頞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縮頞的寫法為「吞噎」,意為咽下吞噎。而在《康熙字典》中,縮頞的寫法為「吞食」,意為吞咽食物。
1. 小白兔害怕了,縮頞在洞裡。
2. 鴕鳥受到驚吓時會迅速縮頞。
縮短、縮小、縮略、收攏、頸項等。
縮頸、收頸、彎腰等。
伸頸、擡頭、挺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