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縮頞的意思、縮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縮頞的解釋

猶蹙額。不愉快、不舒服的樣子。《呂氏春秋·遇合》:“ 文王 嗜昌蒲葅, 孔子 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縮頞(suō è)是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指因憂愁、痛苦而皺緊鼻梁的面部表情,核心含義為“愁苦蹙眉狀”。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頞”的本義

    “頞”指鼻梁根部(即山根部位)。《說文解字·頁部》載:“頞,鼻莖也。從頁,安聲。” 引申為面部表情的聚焦點,如《孟子·梁惠王下》注:“疾首蹙頞而相告”,描述百姓因痛苦而皺眉捧心的神态。

  2. “縮”的引申義

    “縮”在此處表收緊、蜷曲。《詩經·大雅·緜》“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中“縮”即捆束義,後引申為面部肌肉緊繃收縮之态。


二、詞義解析


三、文化意象

古代文學中,“縮頞”多用于刻畫士人憂國、懷才不遇或病痛纏身的悲情形象。如清代章炳麟《訄書·消極》以“縮頞”喻志士壓抑憤懑之态,強化了其作為精神苦悶符號的文學功能。


四、現代應用

該詞雖罕用于口語,但仍見于古典文學研究及曆史文本解讀中,是分析人物心理與時代背景的關鍵表情詞彙。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0年校訂版)
  2. 王逸《楚辭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點校本)
  3. 章炳麟《訄書》(三聯書店,1998年整理版)

網絡擴展解釋

“縮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縮頞(suō è)指因不愉快或不適而蹙額(皺起額頭)的表情,形容人感到難受、勉強或厭惡時的面部狀态。


二、引證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遇合》:

“文王嗜昌蒲葅,孔子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周文王愛吃腌制的菖蒲,孔子聽說後嘗試食用,卻因味道難忍而皺眉,三年後才逐漸適應。)

此例中,“縮頞”生動描繪了孔子勉強接受不喜之物的神态。


三、詞義解析

  1. “縮”:此處指面部肌肉收縮,引申為皺眉、蹙額的動作。
  2. “頞”:指鼻梁或額頭,代指面部表情區域。
    組合後,詞義強調因内心抵觸或身體不適引發的面部反應。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籍或文學描述中,表達以下情境:


五、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但在古文閱讀或曆史文獻分析中可能遇到。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呂氏春秋》相關篇章或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按捺白旃檀牓門賣官跋滞蔔盧部率不恌燦亮插屏錯飾搭班子倒懸之危大腿東直門惡變餌誘肺勞附敵簠簋不饬幹糇鼓鞉洪英侯弓護田林金石人愧怒連軸利蘇留侯露形渑阨睦婣内頁扭拽農祥俳诙憑斷起單棋陣人質賞賢使能觞詠審單生庚試兵時不常手澤之遺書童司聲送親娘子宿雨唐肆痰火司梯棧同天退庭酡酥五純詳敬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