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庸的意思、贲庸的詳細解釋
贲庸的解釋
指帝王居處的大牆。《尚書大傳》卷四:“天子賁庸,諸侯疏杼;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鄭玄 注:“賁,大也。牆謂之庸。大牆,正直之牆。”《太平禦覽》卷一八七引此文作“賁墉”。 明 王志堅 《表異錄·宮殿》:“帝居牆曰賁庸。”
詞語分解
- 贲的解釋 贲 (賁) ì 文飾,裝飾得很好:贲臨(貴賓盛裝來臨)。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庸的解釋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醫。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沒有志氣,沒有作為)。 需要:無庸細述。無庸諱言。 豈,怎麼:庸讵(豈,何以,
網絡擴展解釋
“贲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贲庸”指帝王居處的大牆。其中,“贲”意為宏大、壯麗,“庸”通“墉”(即牆),合起來表示帝王宮殿或居所的宏偉圍牆。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大傳》卷四:“天子贲庸,諸侯疏杼;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東漢經學家鄭玄注:“贲,大也;牆謂之庸。大牆,正直之牆。”
另《太平禦覽》卷一八七引此文時作“贲墉”,進一步印證了“庸”與“墉”的通假關系。
-
應用場景
在古籍中,“贲庸”多用于描述帝王居所的莊嚴與規格,屬于特定禮儀制度下的建築稱謂。例如明代王志堅《表異錄·宮殿》提到:“帝居牆曰贲庸。”
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為罕見,屬于生僻詞彙,主要用于古典文獻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
- 易混淆點: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言行不一”,但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訛傳。建議以《尚書大傳》等經典注疏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贲庸》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形容人物的外表或氣質大方、優雅。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貝字旁,右邊的部首是幹字旁。它的筆畫數是10畫。《贲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用來描述賢者的外貌和風度。在繁體字中,《贲庸》的寫法保持不變。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目前沒有相關的資料顯示《贲庸》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有何不同。以下是一個使用《贲庸》的例句:他的舉止言談都十分贲庸。組詞方面,可以用《贲庸》分别組成其他詞語,比如《贲庸風度》、《贲庸舉止》等。在意義上,與《贲庸》相近的詞語有《雅緻》、《風流》等。而與《贲庸》相反的詞語則可以是《粗俗》、《猥亵》等。希望這些答案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