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垂頭倚靠。 唐 杜甫 《早發》詩:“濤翻黑蛟躍,日出黃霞映。煩促瘴豈侵,頽倚睡未醒。”
2.坍塌傾側。 清 恽敬 《謝南岡小傳》:“所居老屋數間,上垣皆頽倚。”
“頽倚”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uí y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義
由“頽”(疲倦、無力)和“倚”(依靠)組成,字面指身體疲憊到無法支撐,隻能倚靠物體,例如:
“右臂挂念珠倚之”(《核舟記》),此處“倚”即體現依靠動作。
引申意義
比喻精神萎靡不振、缺乏進取心,如形容人因長期壓力或挫折而喪失鬥志的狀态。
“倚”在古漢語中強調“斜靠”動作(如《史記》中“倚柱而笑”),而“頽”則強化了無力感,兩者結合後更凸顯被動、消極的意象。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權威字典或古籍解析。
頽倚(tuí yǐ)這個詞是形容人懶散或倦怠的狀态,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示人情緒低落,沮喪或無精打采。
頽(tuí)的部首是頁(yè),共有12個筆畫。
倚(yǐ)的部首是亻(rén),共有10個筆畫。
“頽倚”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楊維桢所寫的《泰阿詞》中。“頽”字表示人的心情消沉,而“倚”字表示懶散倦怠的狀态,兩字合一用以形容人的心情低迷。
繁體字為頹倚。
在古代寫作“頽倚”時,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形。例如,古代有一種寫法是以“敧”代替“倚”,意思相同。
1. 他整天無精打采,頽倚在沙發上。
2. 颠沛流離的歲月使他變得頽倚不振。
3. 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頽倚不堪的人物形象。
頹靡、頹廢、倦怠、不振、低沉
頹廢、倦怠、低落、頹靡
奮發、振奮、充沛、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