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廉士的意思、廉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廉士的解釋

舊稱有節操、不苟取的人。《孟子·滕文公下》:“ 陳仲子 豈不誠廉士哉?” 趙岐 注:“ 陳仲子 , 齊 一介之士,窮不苟求者。”《莊子·刻意》:“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舊唐書·許圉師傳》:“嘗有官吏犯贜事露, 圉師 不令推究,但賜清白詩以激之,犯者愧懼,遂改節為廉士。”《宋史·陳宓傳》:“大臣所用非親即故……貪吏靡不得志,廉士動招怨尤,此朝廷權柄有所分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廉士”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舊時稱有節操、品行正直、不貪取財物的人。以下從詞義構成、古籍用例等方面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廉”指廉潔、清廉,強調不貪取、正直的品德;
    • “士”在古代多指有學問或道德修養的人,如“士大夫”“名士”。
    組合後,“廉士”特指将廉潔作為立身準則的德行之士,注重名節而非私利。

  2. 古籍用例
    •《孟子》提到齊國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稱其甯可隱居貧困也不接受不義之財。
    •《莊子》中“廉士重名”對比“衆人重利”,凸顯廉士對道德聲譽的重視。
    •《舊唐書》記載唐代官員許圉師以詩歌感化貪吏,使其“改節為廉士”,體現教化作用。

  3. 曆史意義
    古代社會将“廉士”視為道德标杆,尤其在官吏選拔中強調廉潔品質。例如《漢書·景帝紀》提出“其唯廉士,寡欲易足”,倡導官員應克制私欲,保持清廉。

這一詞彙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操守的推崇,至今仍用于贊頌清正廉潔的品格。需注意,其語境多與曆史背景相關,現代使用時可結合具體情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廉士

廉士這個詞是指具有廉潔正直、品行高尚的人。它的拆分部首是⺀(疒病)和屍(屍體),總計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病屍的意思逐漸演變而來的。

在繁體字中,廉士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相同。

古時候,廉士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因曆史時期和不同文獻而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廉士的例句:

1. 他一直保持廉士的操行,從未接受賄賂。

2. 這位官員以廉士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的尊重。

3. 那個時代的廉士幾乎沒有争議,因為他們以正直而著名。

廉士的組詞:

1. 廉潔士人:指具有廉潔美德的人。

2. 忠誠廉士:指忠誠正直的人。

廉士的近義詞:

1. 正直人:指品德高尚、廉潔正直的人。

2. 義士:指具有高尚品德、為正義事業而奮鬥的人。

廉士的反義詞:

1. 貪婪之徒:指貪心、欲望強烈的人。

2. 腐敗官員:指利用職權謀取私利、敗壞公共利益的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