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廉士的意思、廉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廉士的解釋

舊稱有節操、不苟取的人。《孟子·滕文公下》:“ 陳仲子 豈不誠廉士哉?” 趙岐 注:“ 陳仲子 , 齊 一介之士,窮不苟求者。”《莊子·刻意》:“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舊唐書·許圉師傳》:“嘗有官吏犯贜事露, 圉師 不令推究,但賜清白詩以激之,犯者愧懼,遂改節為廉士。”《宋史·陳宓傳》:“大臣所用非親即故……貪吏靡不得志,廉士動招怨尤,此朝廷權柄有所分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廉士”一詞在漢語中特指品德高尚、廉潔正直、不貪財貨的人士。其核心内涵在于廉潔自律、重義輕利的道德操守。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依據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字義

  1. “廉”的本義

    “廉”本指廳堂的側邊,引申為棱角、方正,後演變為形容人品性正直、清白、不貪。《說文解字》釋:“廉,仄也”,段玉裁注:“廉,棱也。引申之為清也,儉也,嚴利也。”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2. “士”的指代

    “士”在古代指有德行、有學識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後泛指品德出衆者。如《漢書·食貨志》載:“學以居位曰士。”

    來源:《漢書》


二、核心内涵

“廉士”強調廉潔不貪的品格,具體表現為:

文獻佐證:

《孟子·滕文公下》:“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

孟子以陳仲子為例,稱頌其甯可忍饑挨餓也不受嗟來之食的廉潔品格。

來源:《孟子》

《韓非子·六反》:“故明主之治國也,衆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功賞而不以仁義賜,故嚴法而峻刑,而廉士不食其利。”

指出真正的廉士不為利益所動,即使嚴刑峻法亦不改其志。

來源:《韓非子》


三、曆史語境中的“廉士”

  1. 道德标杆

    古代常以“廉士”作為社會道德典範。如《呂氏春秋·忠廉》載:“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

    來源:《呂氏春秋》

  2. 與“貪夫”對立

    《宋史·範應鈴傳》稱:“貪夫徇利,廉士好名。” 凸顯“廉士”與貪婪者的鮮明對比。

    來源:《宋史》


四、相關概念辨析


五、文化意義

“廉士”是中華傳統倫理的重要符號,體現儒家“重義輕利”思想。如《孟子·盡心下》言:“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成為後世對廉士的精神要求。

來源:《孟子》


結論:“廉士”指代堅守廉潔操守、以道義為重的德行之士,其精神内核貫穿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廉士”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舊時稱有節操、品行正直、不貪取財物的人。以下從詞義構成、古籍用例等方面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廉”指廉潔、清廉,強調不貪取、正直的品德;
    • “士”在古代多指有學問或道德修養的人,如“士大夫”“名士”。
    組合後,“廉士”特指将廉潔作為立身準則的德行之士,注重名節而非私利。

  2. 古籍用例
    •《孟子》提到齊國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稱其甯可隱居貧困也不接受不義之財。
    •《莊子》中“廉士重名”對比“衆人重利”,凸顯廉士對道德聲譽的重視。
    •《舊唐書》記載唐代官員許圉師以詩歌感化貪吏,使其“改節為廉士”,體現教化作用。

  3. 曆史意義
    古代社會将“廉士”視為道德标杆,尤其在官吏選拔中強調廉潔品質。例如《漢書·景帝紀》提出“其唯廉士,寡欲易足”,倡導官員應克制私欲,保持清廉。

這一詞彙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操守的推崇,至今仍用于贊頌清正廉潔的品格。需注意,其語境多與曆史背景相關,現代使用時可結合具體情境。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黪白地文保價郵件八象悲路窮麃鹿仢約步綦長解娼寮仇貨傳喚黜谪雌堂爨火疊巘帝台耳下腺妨功害能犯間繁聚剛巧跟頭戲弓膠跪拜過稱合掌涸濁渙如冰釋回奪驚濤怒浪進退應矩揪撦郡牧寬斷狼吞虎咽老土靈湖禮至麻包麻命孟晉迷言迷語泥兒篇頁敲榜竅訣虬梭蛆心攪肚失俪庶祈送抱推襟天敵同門童仆外主握沐吐飱獮狩曉喻諧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