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切齿的意思、切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切齿的解释

[gnash one's teeth] 上下牙齿紧紧地咬住,表示极端愤怒

切齿付心。——《战国策·燕策》

摧肝切齿。——《广东军务记》

切齿怒斥负心郎

详细解释

咬牙;齿相磨切。极端痛恨貌。《战国策·魏策一》:“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説人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论》:“自 魏其 、 武安 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宋 司马光 《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局偶书》诗:“昔遭 絳 灌 深切齿,奔走十年为下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使罹毒者吞声,旁观者切齿。”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前 清 末年, 满 人出死力以镇压革命,有‘宁赠友邦,不给家奴’的口号, 汉 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切齿,汉语词汇,读作qiè chǐ,其核心含义指上下牙齿紧咬摩擦,形容极端愤怒或痛恨的心理状态。以下从词义解析、语源发展、文化内涵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词义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将“切齿”定义为“咬紧牙齿,形容愤恨到极点”,强调其作为动词短语的形态特征和情感强度。在古汉语中,“切”表“紧贴摩擦”,“齿”指代牙齿,二字组合构成具象化的情绪表达(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二、语源发展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诸大夫切齿于侧”,显示其作为群体性愤慨的文学表达。东汉王充《论衡·言毒篇》中“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故人皆为疽疠,犹有倿者切齿”,进一步拓展了其社会批判意味(来源:《左传》《论衡》)。

三、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切齿”常与“拊心”(捶胸)组合为“切齿拊心”,构成经典情绪表达范式。唐代李商隐《为濮阳公檄刘稹文》中“此则功臣义士,所以切齿于终篇”,赋予该词历史叙事中的道德评判功能。现代汉语保留其书面语特征,常见于“切齿痛恨”“令人切齿”等四字格表述(来源:《李商隐文集》)。

网络扩展解释

“切齿”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è chǐ(注音:ㄑㄧㄝˋ ㄔˇ),其核心含义是因极度愤怒或憎恨而咬紧牙齿,形容情绪激烈到难以抑制的状态。

详细解释:

  1. 词义与动作
    指牙齿紧咬摩擦的动作,常与“痛恨”“愤怒”等情感关联,表达对人或事的强烈憎恶。例如《战国策·燕策》中的“切齿付心”和《广东军务记》中的“摧肝切齿”,均凸显了愤恨至极的情绪。

  2. 使用场景

    • 对仇敌或恶行:如《三国演义》中“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
    • 对不公或背叛:如“切齿怒斥负心郎”。
    • 成语搭配:常与“腐心”“痛恨”连用,如“切齿腐心”(形容恨到极点)。
  3. 历史渊源
    该词在古籍中频繁出现,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论》提到“天子常切齿”,司马光的诗作中也有“深切齿”的表述,均强化了其情感强度。

  4. 现代用法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如“切齿之恨”“切齿痛恨”,强调仇恨的深刻与持久。

“切齿”通过具象的咬牙动作,生动传递了极端的愤怒或憎恨,兼具文学表现力和情感冲击力。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汉典》《战国策》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变置不羁之才部下采衣侧修吹手刺心迭奏隄溃蚁孔地心说硐産端心顿阻法将佛天附带干颡诃陵国红与黑胡贾将阳见拟靖享剧黠寇虣连城璧粮械撂过手列人陆钞门外汉能不纽结逆走旁射配极嚬顣繦系琴工青屏人物仁智殿山梨少闲射角十返受禅碑戍边说到做到焘奡桃僵李代天旋地转帖例违废猥琐文痴刎颈文章家下丹田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