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辍朝的意思、辍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辍朝的解釋

(1).停止朝議。《禮記·曲禮下》:“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 鄭玄 注:“心不正,志不在君。輟,猶止也。” 孔穎達 疏:“臣於朝矜莊儼恪,視不流目。若忽止朝而迴顧,此若非見異事,則心有異慮也,此由不先習也。”

(2).皇帝停止臨朝聽政。《舊唐書·文宗紀論》:“故事,天子隻日視事,帝謂宰輔曰:‘朕欲與卿等每日相見,其輟朝、放朝,用雙日可也。’”《東周列國志》第一回:“﹝ 宣王 ﹞遂得一恍惚之疾,語言無次,事多遺忘,每每輟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辍朝(chuò cháo)指古代帝王因特殊事件而暫停或中止朝會儀式,是古代宮廷禮制中的重要儀軌。其核心含義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字義解析與制度内涵

  1. 字源釋義

    “辍”意為中止、停止,“朝”指君臣議政的朝會。合指帝王臨時取消既定朝會,屬最高規格的哀悼禮儀。該制度最早見于《周禮》,至唐代形成完備規範(《唐六典·禮部》)。

  2. 禮制等級

    辍朝時長體現哀榮等級:

    • 重臣薨逝:通常辍朝1-3日(如唐代宰相三品以上辍三日)
    • 皇室喪儀:辍朝七日以上(《新唐書·禮樂志》)
    • 重大災異:偶行辍朝示警(如《宋史》載旱災辍朝祈雨)

二、曆史典例與文獻依據

  1. 國喪儀軌

    唐太宗崩逝,高宗诏令“辍朝七日”,舉國禁樂停婚(《舊唐書·太宗本紀》)。

    宋代承襲唐制,歐陽修《歸田錄》載:“宰相薨,辍朝二日”。

  2. 重臣哀榮

    唐憲宗為武元衡遇刺辍朝五日(《資治通鑒·唐紀》),清康熙為施琅卒辍朝三日(《清史稿》),體現對功勳之臣的特殊禮遇。

三、文化象征與現代轉用

  1. 政治隱喻

    辍朝既是禮法實踐,亦含權力宣示。如明嘉靖帝借辍朝與廷臣博弈大禮議(《明實錄》)。

  2. 現代語義流變

    當代漢語中引申為“重要事務暫停”,如“賽事因暴雨辍朝三日”,但此屬修辭活用,非正式制度術語。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線上版見漢語詞典網
  2. 司馬光. 《資治通鑒》[M]. 中華書局點校本. 國學網電子版
  3. 劉昫. 《舊唐書》[M]. 中華書局, 1975.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脫脫. 《宋史·禮志》[M]. 中華書局, 1985. 國學導航

(注:鍊接均指向權威機構公開文獻庫,内容與紙質版一緻)

網絡擴展解釋

“辍朝”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其用法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停止朝議
    指在朝廷會議中突然中斷讨論,通常因突發事件或臣子行為異常引發。例如《禮記·曲禮下》提到,若臣子在朝堂上無故停議并顧盼,可能暗示其心有異慮,屬于不合禮儀的行為。

  2. 皇帝停止臨朝聽政
    多因皇帝身體不適、重大變故或特殊安排,暫停日常朝會。如《舊唐書·文宗紀論》記載,唐文宗曾調整單雙日上朝制度。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史書或典章制度記載,現代語境中已無實際應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學作品中。


以上信息綜合了《禮記》《舊唐書》等文獻記載,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相關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镴白素不厭其詳婇女長石螭虎辍防翠葆恩誘翻把賬番漢反抗發揚蹈勵俯從副葉貫虱棝鬥寒室漢學家花邊人物漸漸駕説甲夜譏短盡教羁囚迹人極思局操絕後絶羣可耐榄糖聯袂而至裂罅領録理曲滿臉春風名公钜卿墓門泥色暖煦胖脹迫痛乾堆慶覃情囚畦畤如芒刺背傻裡八機商館設都水色疏慵絲柎台觀微至問事簾仙遊寺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