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潘嶽 的自稱。《文選·潘嶽〈西征賦〉序》:“ 潘子 憑軾西征,自京徂 秦 。” 李善 注:“ 潘子 , 嶽 自謂也。”後亦以代指 潘嶽 。 唐 岑參 《春尋陶處士别業》詩:“花明 潘子 縣,柳暗 陶公 門。”
“潘子”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典故和文學形象兩個維度解釋,具體如下:
晉代潘嶽的自稱
該詞最早見于《文選·潘嶽〈西征賦〉序》:“潘子憑轼西征,自京徂秦。”。潘嶽(即西晉文學家潘安)以“潘子”自稱,後世文人(如唐代岑參)也沿用此稱代指他。
示例:岑參詩句“花明潘子縣”中,“潘子”即指潘嶽,暗喻其曾任河陽縣令的典故。
延伸文化意象
因潘嶽以文采與容貌著稱,“潘子”在詩詞中常被借代才華出衆或風度翩翩之人。
指南派三叔小說《盜墓筆記》的核心配角,全名“潘宏”(亦稱“潘子”),是吳三省的忠實助手。其形象特點包括:
部分資料提及“潘子”為成語,指“猶豫不決錯失良機”(如),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與方言或誤傳有關,建議謹慎采用。
潘子,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示幽默、滑稽、诙諧之意。它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言談舉止,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特征或表現。
潘字由水部和半包圍澤部組成,部首是氵(三點水)。它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氵部4畫,澤部11畫。
潘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形聲字,采用「Pan」音,表示水中魚類的音。
在繁體中,潘字的寫法保留了原本的形态,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略有不同。
在古代,潘字和現代有所區别。所謂「潘」當時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字形上的區别在于右邊的部分。古時的「潘」字右邊為「夅」字,表示水波紋的形狀。
1. 他說的笑話真是潘子,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2. 這個小丑的表演非常潘子,觀衆們忍不住笑出了聲。
1. 潘笑:形容笑聲的幽默、滑稽。
2. 潘弄:形容用手巧妙地做出各種花樣。
3. 潘江:指水流湍急、波浪翻滾。
1. 滑稽:形容言行有趣、引人發笑。
2. 幽默:指诙諧、引人發笑。
3. 诙諧:指言辭搞笑、機智。
嚴肅:表示莊重、正經。
正經:指說話行為合乎規範、不滑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