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踈鐘”。稀疏的鐘聲。 清 陳廷敬 《送少師衛公緻政還曲沃》詩:“夢繞細旃聞夜雨,春回 長樂 遠踈鐘。” 清 岑霁 《貫華閣晚眺》詩:“輕飈起長林,踈鐘應嵓谷。”
“疏鐘”是一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其解釋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一、基本釋義 “疏鐘”指稀疏的鐘聲,通常形容遠處寺廟或山林中傳來的斷續鐘響,帶有清幽、空寂的意境。該詞在古詩詞中頻繁出現,如清代陳廷敬詩中“春回長樂遠疏鐘”()。
二、字詞解析
三、文學用例與意境 古詩詞中,“疏鐘”常與自然景物結合,營造超脫塵俗的氛圍。例如:
四、綜合特點 該詞通過聽覺意象傳遞兩種意境:
五、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表達包括“遠鐘”“晚鐘”,均以鐘聲寄托情感,但“疏鐘”更強調聲音的斷續稀疏,與“密鼓”形成對比()。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全清詩》或古典詩詞注解。
《疏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鐘聲稀疏,不連貫的狀況。通常形容法律或規章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謹,或者指工作不負責任,不得力的狀态。
《疏鐘》的拆分部首是“疒”和“音”,它們分别位于左邊和右邊。
"疒"是疾病的部首,"音"是跟聲音有關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疏鐘"的總筆畫數為15。
《疏鐘》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草木子·木秀于林》一文中。原文表示的是林中的鐘聲聽起來稀疏不連貫,這也引申為後來的意義。
《疏鐘》的繁體字為「疎鐘」。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疏鐘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它們的含義都是相同的,隻是字形有所差異。
1. 法律的疏鐘導緻了犯罪活動的增多。
2. 部門之間的溝通不暢,工作效率出現了疏鐘的情況。
3. 這家公司的管理團隊疏鐘嚴重,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鐘聲、稀疏、執行、規章制度、負責任、疏漏
稀薄、零散、不連貫、疏忽、不得力
連貫、緊密、完備、嚴謹、得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