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監蒞”。謂親臨監督。《明史·職官志三》:“登聞鼓樓,日一人,皆錦衣衛官監涖。” 清 魏源 《兩淮都轉鹽運使婺源王君墓表》:“君事必躬親,細而放淤、抽溝、戽水,大而搶險、下埽、箱墊、走溜,皆親率廳營監莅。”
監涖(jiān l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親臨監督”或“到場監察”。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海》的釋義,該詞由“監”(監督)與“涖”(同“莅”,指到達)兩個語素構成,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上級或權威者親自到場履行監督職責的行為,強調直接參與和現場管理。例如古代官員“監涖祭祀”表示主持并督察禮儀流程,《禮記·曲禮》中便有“天子監涖,諸侯各守其職”的記載。
古代用法
在典籍中多用于描述帝王、官員的職務行為,如《周禮·天官》提到“大宰監涖百官”,體現制度化的層級監督機制。
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語境,可代指“嚴格督查”或“實地指導”,例如“專家監涖工程驗收”表示專業人員現場核查質量。
近義詞辨析
與“監察”“督察”相比,“監涖”更突出“親臨現場”的語義層次,而“監督”則側重長期性管理。
使用注意事項
因“涖”為“莅”的異體字,《通用規範漢字表》建議現代書面語優先使用“監莅”寫法,但古籍引用時需保留原字形。
根據現有資料,“監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讀音與構成
二、核心含義 指上級或主管者親自到場監督事務,強調對具體執行過程的直接管控。例如:
三、相關詞語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叙述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研究典章制度、職官體系的文本。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案例,建議查閱《明史》或清代奏疏類原始史料。
伴駕赑屓伯俞泣杖赤駮傳餐待得單檔彈斤估兩吊杆動粗洞覩對禁隔絕關思皓晃豪句衡霍圜蓋患難之交胡打嚷姜維奸商緘繩繼好勁操景部孔鳥樂昌之鏡連銜狸子砻磨末富抹貼捺蜻蜓歐洲悄戚青紅皁白求備羣抵柔道灑淚三缪三足森束省墳盛美實充霜清水壩叔向送孝酸風體遜統共通塞萬夫不當之勇無腸象犀先機笑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