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蚯蚓的别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
(2).屈曲盤旋貌。《文選·馬融<長笛賦>》:“蚡緼繙紆,緸寃蜿蟺。” 李善 注:“緸寃蜿蟺,盤屈搖動貌。” 唐 韓愈 《送廖道士序》:“蜿蟺扶輿,磅礴而鬱積。” 清 沉青崖 《錢博士登俊贈西域地圖》詩:“嵯峨 于闐 山,蜿蟺 伊麗 水。” 潘飛聲 《題披秘石門》詩:“天為鑿 石門 ,蜿蟺通窮荒。”
“蜿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蚯蚓的别名
該詞在古籍中常指代蚯蚓。例如,晉代崔豹《古今注·魚蟲》記載:“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
屈曲盤旋的形态
形容物體或路徑曲折蜿蜒的狀态,如唐代韓愈《送廖道士序》中“必蜿蟺扶輿,磅礴而鬱積”,即用此意描述山勢的盤繞起伏。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古今注》《文選》等原始文獻。
蜿蟺(wān shàn)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形容曲折盤旋的樣子,通常用于形容河流、山道、小路等彎彎曲曲的蜿蜒形态。
蜿蟺的部首是蟲(chóng),由“蜿”和“蟲”兩部分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8畫,其中“蜿”部分有11畫,“蟲”部分有7畫。
蜿蟺這個詞最初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詩經》、《楚辭》等。它是由古人根據自然界中彎曲曲折的景象所創造的詞彙。
蜿蟺的繁體字為「蟒」,這個字形上面是「蟲」,下面是「盲」,整個形狀比較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多次變化,現代的蜿蟺字在古代寫法中可能并不存在。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古時候的蜿蟺可能以更加簡化的形式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1. 大江蜿蟺,一路向南。
2. 小徑蜿蟺,通向山頂。
蜿蟺的組詞包括:蜿蟒、蜿蜿蜒蜒。
蜿蟺的近義詞包括:蜿蜒、盤旋、曲線、彎曲。
蜿蟺的反義詞包括:筆直、直線、直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