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礙。《宋書·二兇傳·始興王濬》:“州民 姚嶠 比通便宜,以為二 吳 、 晉陵 、 義興 四郡,同注 太湖 ,而 松江 滬瀆 壅噎不利,故處處湧溢,浸漬成災。欲從 武康 紵溪 開 漕谷湖 ,直出海口,一百餘裡,穿渠浛必無閡滞。”
阒滞,漢語詞彙,由“閡”與“滞”兩個語素複合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閡”指阻隔不通,“滞”意為停留不流通,二者結合後整體含義為“事物因受阻而停滞不前的狀态”。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該詞,标注其書面語屬性,釋義為“阻礙而滞留”,例如“河道淤塞導緻水流閡滞”。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班固《後漢書·窦融傳》中“道路閡滞”的用例,特指交通受阻的情形,印證了該詞在古漢語中多用于描述物理空間的阻滞現象。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閡”為“外閉也”,強調其對外部流通的隔絕特性,與“滞”的“水止不行”形成語義互補。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已拓展至抽象領域。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虛詞詞典》附錄的複合詞解析顯示,“閡滞”可形容思想交流受阻或工作進展遲滞,如“溝通閡滞影響決策效率”即屬此類引申用法。
“閡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é zhì,其核心含義指事物發展受到阻礙、停滞不前。以下是詳細解析:
構成分析:由“閡”和“滞”組成:
核心意義:形容進展緩慢、受阻的狀态,常見于描述事務、計劃或自然現象因障礙而停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宋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
冰清玉潤伯仲之間不是玩的裁帽才疏志大憯遬廛市稱誦扯篷饬治冬令東垣轭束發條伏苓芝伏匿蓋頭蓋腦甘賤挂果骨軟筋酥寒氣好鬥豪言空話闳衍叫價揭秘遽卒冷煖自知鱗萃比栉瞵眈木閣木蘭花腦頭盆湯撇號豾狸輕日清制秦诿楚諈七友日征月邁桑根線沙碛生拉硬扯生龍腦沈泥伸縮性視人如傷受傷守祀踏壇銅鑄鐵澆退直駝背蟲外線王侯臘小按小筆蟹黃水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