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樵夫。 唐 劉長卿 《經漂母墓》詩:“古墓樵人識,前朝 楚 水流。”《水浒傳》第一回:“樵人出沒謂之徑,能通車馬謂之道。”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遊錄》:“微雨忽集,有樵人來,切問何作,莊語不能解,乃紿之曰:‘求藥。’”
“樵人”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指以砍伐木柴為生的人,即“樵夫”。以下是詳細解釋:
“樵人”既是職業稱謂,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樵人一詞指的是從事砍伐木材的人。在中國,尤其是農村地區,砍伐木材是一項重要的職業,以供應木材用于建築、家具等方面的需求。
樵(qiáo)字的部首是木,樵字的總筆劃數為10劃。
樵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在農村地區,人們常常需要砍伐樹木以作為燃料、建築材料等用途,因此樵人這個職業就應運而生。
樵字的繁體形式為“樵”。
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古代記載和文獻中,樵字的寫法一般相似。例如,在《莊子·天地》一書中,就出現了“樵人猶且過丘矣,彼直指而步履亦直,雖欲斜行彎行之傔者,不得果矣”的描述。
1. 他從小就幫父親做樵人的工作。
2. 樵人一天要砍伐許多樹木。
3. 在崇山峻嶺之間,樵人們辛勤勞作。
樵夫、樵采、樵舍、樵業、上樵、樵歌、樵木等。
伐木工、木工、砍樹工。
種樹工、園藝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