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兇狠,暴戾。《戰國策·燕策一》:“夫 趙王 之狼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知也。”《文選·王褒<洞箫賦>》:“貪饕者聽之而廉隅兮,狼戾者聞之而不懟。” 呂向 注:“狼戾,惡性也。” 唐 李白 《幽州胡馬客歌》:“天驕五單于,狼戾好兇殘。”《三國演義》第五回:“﹝ 董卓 ﹞狼戾不仁,罪惡充積!”
(2).謂散亂堆積。《孟子·滕文公上》:“樂歲粒米狼戾。” 趙岐 注:“樂歲,豐年;狼戾,猶狼藉也……饒多狼藉,棄捐於地。” 宋 蘇轼 《司馬溫公行狀》:“東南錢荒而米狼戾,今不糴米而漕錢,棄其有餘,取其所無,農末皆病矣。” 明 高攀龍 《家譜·譜傳》:“粒米束薪,不妄狼戾。”
(3).指豐收。 宋 胡锜 《耕祿藁·代穀實謝表》:“異畝遂生於同穎,靡田不挺於稠華。雖已誇狼戾之秋,或慮有鵠形之歲。”
(4).謂縱橫交錯。《淮南子·覽冥訓》:“昔 雍門子 以哭見於 孟嘗君 …… 孟嘗君 為之增欷歍唈,流涕狼戾不可止。” 高誘 注:“狼戾,猶交橫也。”
狼戾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兇暴乖張
《漢語大詞典》指出,“狼”象征貪婪殘暴,“戾”意為乖張悖逆,組合後形容人性情暴虐、行為蠻橫,如《漢書·嚴助傳》載“閩越王狼戾不仁”,描述其殘暴統治。
縱橫散亂
在古漢語中,“狼戾”可指物品雜亂堆積,如《孟子·滕文公上》用“狼戾”形容谷物豐收後鋪滿田地的場景,此義項收錄于《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狼戾”的“散亂”義項逐漸淡化,主要用于文學語境中表達“兇殘暴虐”,例如魯迅《且介亭雜文》以“狼戾之氣”批判舊社會壓迫現象。
三、權威參考
“狼戾”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形容人性情兇殘、暴虐無情。該義項最早見于《戰國策》《三國演義》等典籍:
特指物品雜亂堆積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
由“散亂堆積”引申而來,因糧食過多而顯得雜亂,如:
少數文獻中描述事物交錯分布的狀态,如高攀龍《家譜》中“不妄狼戾”暗含此意。
語言演變提示:現代漢語中主要使用“兇狠暴戾”的含義,其他義項多出現在古文或特定語境中。使用時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闇塞鼈珠冰蘗兵盟搏膺布薩豺舅赤野川流不息觸犯樗栎庸材氛濁根株附麗廣播站果介鶴毳後枕骨魂亡魄失艦船谏切奸險薦言膠帶郊郭醮設枷鎖解诮機阱警衛員敬業樂群開裂抗辭曠代蠟剪狼狽為奸阆苑溓溓靈劍六像陋區謬錯聘選籤廳潛消默化湫漻氣穴入立三翻四複山漏四極損辱填料塗金狎道響徹雲表相戹香堂先烈顯説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