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陛的意思、納陛的詳細解釋
納陛的解釋
古代帝王賜給有殊勳的諸侯或大臣的“九錫”之一。鑿殿基為登升的陛級,納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故名。《韓詩外傳》卷八:“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五錫納陛。”《漢書·王莽傳上》:“朱戶、納陛。”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納,内也,謂鑿殿基際為陛,不使露也。”一說,納陛為緻于殿兩階之間,便于上殿。見《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是用錫君納陛以登” 李周翰 注。後代亦以為對大臣的優遇。《宋史·呂端傳》:“又以 端 軀體洪大,宮庭階戺稍峻,特令梓人為納陛。”此為木制者。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陛的解釋 陛 ì 〔陛下〕對國王或皇帝的敬稱。 〔陛見〕谒見皇帝。 〔陛辭〕臣子向皇帝告别。 宮殿的台階:陛級。階陛。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納陛”是一個古代建築術語,特指中國古代宮殿或重要禮制建築中,位于殿堂側面、專供帝王或尊者通行的台階。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功能兩方面解析:
-
字義解析:
- 納: 本義為“收入”、“容納”、“藏入”。在“納陛”中,取其“引入”、“接納”或“使進入”之意,指此台階是引導、容納尊者進入殿堂的通道。也有學者認為“納”指台階的結構形式,如“納入”牆體或建築結構之中,具有隱蔽性。
- 陛: 專指宮殿的台階。《說文解字》釋:“陛,升高階也。”段玉裁注:“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謂之陛。”特指帝王宮殿的台階,如“陛下”即是對帝王的尊稱,意指在台階之下侍奉或禀告的人。因此,“陛”本身就帶有尊貴、專屬性的含義。
-
功能與特點:
- 專屬通道: “納陛”是供皇帝、皇後、太後等最高統治者或特定尊貴人物(如祭祀時的主祭)上下殿堂使用的台階。區别于正面供百官朝拜的“陛”(通常更寬闊、顯赫),納陛通常位于殿堂兩側(如東階、西階),更具私密性和專屬性。
- 禮儀與等級象征: 使用納陛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體現了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被封為“安漢公”時,被賜予“九錫”之禮,其中一項即為“納陛”,意指允許他使用類似帝王規格的台階,這是極高的榮寵。九錫中的“納陛”象征着尊崇的地位和接近帝王的特權。
- 隱蔽與安全: 因其位置常在側面或後方,相較于正面台階,納陛的路徑可能更隱蔽,一定程度上也兼具安全護衛的功能。
總結定義:
納陛,是指中國古代宮殿、宗廟等高級建築中專設于殿堂側面(非正面)、供帝王或極尊貴者使用的台階。它不僅是實用的通行設施,更是封建禮制中身份等級的重要标志物,象征着至高無上的尊榮與特權。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許慎)對“陛”的解釋是理解其本義的基礎。
- 《漢書·王莽傳》中關于王莽受“九錫”禮包含“納陛”的記載,是“納陛”作為尊崇象征的最著名、最權威的文獻證據。
- 曆代典章制度類文獻(如《唐六典》、《明會典》等)在描述宮殿建築規制和輿服禮制時,會涉及台階等級,側面印證納陛的特殊性。
- 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著作(如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劉敦桢《中國古代建築史》)在論述宮殿、壇廟建築布局和構件時,會提及台階的等級劃分和使用規範,其中即包含對“納陛”位置和功能的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納陛”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九錫之禮的賞賜形式
作為古代帝王授予諸侯或重臣的“九錫”之一(第五項),屬于最高禮遇。其具體形式有兩種解釋:
- 隱蔽陛級說:鑿開殿基台階,将陛級(台階)隱藏在屋檐下,避免尊者登階時暴露于外。
- 近階通道說:在大殿兩階之間設置專用通道,便于受賞者直接上殿。
二、迎接儀式的象征
引申為迎接高官或重要人物的儀式,特指古代帝王即位時,接納臣子入朝任職的典禮。"陛"指宮殿台階,"納"即接納,合稱表示以高規格禮儀迎接顯貴。
曆史演變與用法
- 起源:最早見于《韓詩外傳》,記載周代諸侯獲賜九錫的标準。
- 後世應用:漢代王莽、三國曹操等權臣均接受過含納陛的九錫之禮,成為權臣代稱的典故。
- 現代用法: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比喻性表達,如“納陛之榮”形容特殊禮遇。
示例:《漢書·王莽傳》記載“朱戶、納陛”的賞賜,顔師古注釋強調其隱蔽陛級的設計理念。
别人正在浏覽...
報闆寶帳八衢編捏便桶标營餐費蒼秀長沙會戰赤岬儲拟跐踦撺拳攏袖岱輿地殼運動獨任放語鳳尾花歸因于話表環紐惠郵迦逋假開揀點椒潭假使近坰近事男今是昨非給事黃門侍郎巨虛開私門窟郎悶哽名揚四海逆坂走丸秾飾胚種碰手潛郎樵甿窮莫曲賜肉質三觀生活手勅手相首選水蓼讨饒頭同諾脫空五牛旗項巾骁勁小朋友霞舒斜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