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攔道阻行。比喻影響、阻礙。 唐 司空圖 《唐故太子太師緻仕盧公神道碑》:“冬十月,拜禮部侍郎。羣輩之躁聚勢門,欲以浮論籠駕主司者。”
“籠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基本釋義
指“攔道阻行”,比喻對人或事造成影響或阻礙。該詞多用于描述通過言論或行為幹擾正常進程的場景。
出處與例證
源自唐代司空圖的《唐故太子太師緻仕盧公神道碑》。原文提到:“羣輩之躁聚勢門,欲以浮論籠駕主司者”,意為當時有人通過浮躁言論幹擾主考官(主司)的決策。
用法特點
現代關聯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但可通過其構詞法(“籠”表覆蓋、“駕”表控制)輔助理解其比喻義。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目前可查的權威資料均圍繞上述核心釋義展開,暫未收錄其近義詞或反義詞的具體信息。若需進一步探究古文用例,可參考《全唐文》等古籍文獻。
《籠駕》是一部分小說中的一個詞語,用來形容人在某種局勢、地方中被限制或束縛的狀态。
《籠駕》由筆畫較多的“筆”部和“馬”部組成,分别為五畫和十畫。
《籠駕》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馬車駕駛員為了控制馬匹,使用籠子将馬兒駕駛起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引申為人被限制、束縛的狀态。
《籠駕》是《籠駕》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故《籠駕》的古代寫法為“籠駕”或“籠騎”。
1. 在那個封閉的工作環境中,我感到自己如同《籠駕》,無法自由發展。
2. 他因為事故導緻雙腿癱瘓,從此困在輪椅上,成了《籠駕》中的一員。
1. 籠車:指古代用來駕馭牲畜的馬車。
2. 駕駛:指駕駛或操縱車輛。
3. 束縛:指将人或事物限制住,使其不能自由活動。
1. 束縛:指使人或事物受到限制、約束。
2. 約束:指限制、約束行為或言語。
1. 自由:指沒有受到限制、束縛,能夠自由活動。
2. 解脫:指擺脫束縛、拘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