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滿足于現狀,不求上進。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二書》:“臣恭惟皇帝陛下厲志複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
“安于一隅”是漢語中常用的四字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滿足于狹小的生存環境或現狀,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以下從五個維度解析該成語:
基本釋義
“隅”本義為角落或邊遠之地,《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解釋為“角落;靠邊沿的地方”。成語整體指人甘願停留在偏狹的境遇中,不求突破或發展,含消極意味。
語源分析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朱子語類》,原文“安于一隅,終非遠圖”批判了固守局部的短視行為。明代《三國演義》中“豈可安于一隅而失天下大計”進一步強化其貶義色彩。
用法特征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批評個人或群體缺乏進取心,例如:“企業若安于一隅,終将被市場淘汰。”《新華成語大詞典》标注其語法功能為謂語、定語,常與“不思進取”等短語搭配使用。
近反義關聯
近義成語“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均強調自我限制;反義表述“志在四方”“開拓進取”則體現積極态度。據《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考證,該成語演變過程中逐漸從地理概念轉向精神層面的指代。
文化内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語探源》指出,該成語折射中國傳統觀念中對“守成”與“變革”的價值判斷,常用于警示人們突破舒適區。
“安于一隅”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從以下五個方面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閱讀,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阿容暴節竹報佑避青骢不得善終差撥長發王斥題傳本簇簇德壽宮匪薄富說剛狷割地鬼節還許紅寶石紅蠟厚禮僵踣煎鹽嬌殢家用寄書鱗激咽雞占居重馭輕慷忾課工跨子臉大兩合公司吏從龍綿倮國蜜房默默無聲年光暖玉鞍排闼品等破費牽牛花孅啬請吃窮爛求竈頭不如告竈尾起早挂晩全豹弱辰瑟瑟沙鈎誓章肆義同案分離文探相朝向去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