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剛狷的意思、剛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剛狷的解釋

剛正狷介。 唐 白居易 《自題寫真》詩:“況多剛狷性,難與世同塵。” 宋 蘇舜欽 《杜誼孝子傳》:“其父剛狷,獨不良於 誼 。”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稻畫》:“﹝ 田叟 ﹞性剛狷,自神其藝,不輕與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剛狷”是一個由“剛”與“狷”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本義及文化背景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字詞結構分析

    • 剛:指剛強、正直,強調性格或行為上的堅定不屈。
    • 狷:本義為節制、潔身自好,後引申為清高孤傲、堅守原則的态度。孔子曾将“狷者”與“狂者”對比,認為“狷者有所不為”(《論語·子路》),即這類人清楚底線,不隨波逐流。
  2. 基本詞義
    “剛狷”形容人剛正不阿且清高自守,既有堅持正義的剛強,又有不與世俗妥協的孤傲。例如唐代白居易《自題寫真》中“況多剛狷性,難與世同塵”,即表達自身性格剛直、難以融入世俗的志趣。

  3. 文化内涵與評價

    • 在儒家思想中,“狷”并非貶義,而是與“狂”互補的品德。孔子認為“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兩者均高于毫無原則的“鄉願”。
    • 曆史文獻中,“剛狷”多用于褒揚文人或士大夫的氣節,如金代元好問記載的“性剛狷,自神其藝,不輕與人”,強調其堅守原則的品格。
  4.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下,“剛狷”仍用于描述性格剛直且不隨俗浮沉的人,但需注意語境。過度“狷”可能被誤解為固執或不合群,需結合具體行為判斷其褒貶。

“剛狷”融合了剛正與清高兩種特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理想人格的一種诠釋,既強調道德堅守,也包含對世俗的疏離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剛狷》的意思

《剛狷》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人的性格堅強、剛烈、正直、不阿谀奉承的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剛狷》的部首是刂和犬,拆分後的字形為「刂 + 犬 + 辶」。

來源和繁體

《剛狷》是一個古代漢字,源自《周易》中的卦名,以描述象征陽剛之性格的象征詞彙。在繁體字中,「剛狷」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剛狷」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由「刂 + 犬 + 辶」組成。

例句

他的性格剛狷,絕不會妥協。

組詞

剛毅、剛直、狷介、狷急等。

近義詞

剛正、剛毅、剛愎、剛果等。

反義詞

柔和、溫順、謙遜、馴良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