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相朝的意思、相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相朝的解釋

指古代諸侯互相會見。《國語·魯語上》:“是故先王制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韋昭 注引 賈侍中 曰:“五年之間四聘於王,而一相朝。相朝者,将朝天子先相朝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相朝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禮儀用語,指諸侯之間互相朝見的行為,屬于周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諸侯互訪之禮

    “相朝”特指西周至春秋時期,諸侯國君主按照禮制規定相互拜訪、會晤的儀式。《周禮·秋官·大行人》明确将諸侯交往分為“春朝”“秋觐”“夏宗”“冬遇”“時會”“殷同”六類,而諸侯國之間的平等互訪即稱為“相朝”。

    例證:

    《周禮·秋官·大行人》:“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注:鄭玄釋“世相朝”為新君即位後需拜訪鄰國以示睦鄰。)


二、制度内涵

  1. 等級秩序的體現

    相朝行為嚴格遵循“爵位對等”原則,如公爵國與公爵國互訪,侯爵國與侯爵國互訪,以此維護分封制下的等級結構。

  2. 政治功能
    • 鞏固盟約:通過定期互訪強化軍事同盟(如春秋時期晉楚争霸期間的諸侯相朝);
    • 調解争端:借朝會協商解決領土、賦稅等糾紛(見《左傳·文公十五年》“宋華耦來盟,其官皆從之”);
    • 文化認同:共同參與祭祀、宴飨等儀式,強化宗法紐帶。

三、文獻佐證

  1. 《春秋》經傳

    魯襄公元年(前572年)記載:“晉侯使荀罃來聘,己酉,及晉處父盟。”反映晉魯兩國通過“聘”(使者代行相朝)維系關系。

  2. 漢代注疏

    鄭玄在《周禮注》中強調:“相朝者,将和協鄰好,明事大國之道也”,揭示其外交策略意義。


四、語義演變

“相朝”在秦漢後逐漸泛化,偶見于詩文表示“互相拜訪”,但不再具禮制專屬性。如明代《永樂大典·禮儀志》載“士庶相朝,揖讓而已”,已轉為一般性社交用語。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相朝”詞條
  2.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三十七
  3. 《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公十五年注

(注:鍊接指向出版社官方書籍介紹頁,内容可溯源至紙質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相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詳細解釋

  1. 古代用法
    指諸侯國之間的正式會見。根據《國語·魯語上》記載,周代禮制規定諸侯需定期朝見天子,而“相朝”特指諸侯在朝見天子前互相拜訪的禮儀。例如:

    “五年四王一相朝”(《國語·魯語上》)
    韋昭注引賈侍中解釋:“五年間四次聘問周王,一次互相朝見”。

  2. 引申含義
    可泛指共同目标或協作關系,強調多方在行動或目标上的一緻性。

三、例句與用法

四、相關延伸

“相朝”一詞既有具體的曆史禮儀含義(諸侯互訪),也可引申為廣義的協作關系。其使用需結合語境,古代文獻中多指向制度性會見,現代則偏向象征性表達。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語》原文及漢代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傍親暴溢殘耗倡讴徜徉禅學臣寮吃不克化刺刺撓撓澹默奪門之變獨用将軍诰軸顧覽賀彩簡歡津際錦軸擊球拘限拘作狂矢廉憲靈圃麟冢留娭六淫耄勤美士蒙昧面争謬得内監湓浦飄布丕冒拼花地闆秦成青瓊七十二墳痊瘥軟指塞口傷科尚兀山蔬耍貨水蕩水粉宿直台秤天體蹄踣拓荦完免威謀誤文相倫小敗瞎七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