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切切節節 ”。相互敬重切磋勉勵貌。《論語·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切切偲偲,相切責之皃。” 邢昺 疏:“朋友以道義切磋琢磨,故施於朋友也。”《詩·小雅·常棣》“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毛 傳“朋友以義,切切然” 唐 陸德明 釋文:“切切然,定本作切切偲偲然。” 唐 孔穎達 疏:“朋友之交則以義,其聚集切切節節然,相勸競以道德,相勉勵以立身,使其日有所得,故兄弟不如友生也。切切節節者,切磋勉勵之貌。” 元 秦簡夫 《剪發待賓》第二折:“ 孔子 雲與朋友切切偲偲,有朋自遠方至,如此怕不我重管待!” 明 湯顯祖 《紫钗記·花前遇俠》:“聽他刎頸交切切偲偲,惹的俺斷腸人急急孜孜。”亦省作“ 切偲 ”。 南朝 齊 謝朓 《酬德賦》:“指代匠而切偲,比治素而引喻。” 宋 呂南公 《與傅公濟書》:“聊申憃言,以備切偲,聽之怒之,唯命而已。”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交際》:“按古今之論友道者,皆主切偲。”
“切切偲偲”是一個出自《論語·子路》的成語,原句為“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原意形容朋友之間相互敬重、誠懇切磋勉勵的樣子。《論語》中強調,朋友相處應通過“切責”(懇切勸誡)和“偲勉”(誠懇勉勵)來共同提升品德。
詞義演變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其引申為“急切、焦急的樣子”,但這種用法可能源于對“切切”二字的拆分理解,并非原典本義。
發音與結構
典故背景
孔子通過對比“朋友”與“兄弟”的相處方式,強調君子之交應重道義切磋(切切偲偲),而非僅追求和睦(怡怡)。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學術、德行層面的互助,例如:“師徒二人切切偲偲,終成一家之學。”若需表達焦急情緒,建議優先使用“心急如焚”等更貼切的詞彙。
提示: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建議結合《論語》原文語境理解其古典内涵。如需考證其他解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疏。
《切切偲偲》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意思是指某物或某人做事或說話小心謹慎、細緻入微、周到的樣子。
《切切偲偲》這個詞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每個字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切(刀刂,4畫),偲(人亻,7畫),偲(人亻,7畫),偲(人亻,7畫)。
《切切偲偲》這個詞出自于唐代杜甫的《秋興》詩:“家多剌刺意,門少切切偲偲人。”表示杜甫家境貧寒,家中所有的人都很小心謹慎。
《切切偲偲》的繁體字為「切切偲偲」。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切切偲偲》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與現代并無大差異。
他看見對方拿着一塊玻璃,走路時切切偲偲地小心翼翼,生怕掉落。
切實、切磋、偲然、偲諾、偲偲可親。
細緻入微、細心、周到。
粗心、馬虎、不細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