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郎不秀的意思、不郎不秀的詳細解釋
不郎不秀的解釋
=不稂不莠。比喻不成材。(“郎”,元明時代指平民子弟,“秀”指官僚貴族子弟)
詳細解釋
(1). 明代 俗語。猶言不高不下。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沉萬三秀》:“ 元 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2).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參見“ 不稂不莠 ”。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秀的解釋 秀 ù 植物吐穗開花,多指莊稼:秀穗。秀而不實(喻人很聰明,卻未做出實際成績)。苗而不秀(喻人早死或虛有其表)。 特别優異的,亦指特别優異的人:秀異。秀才。優秀。後起之秀。 美麗而不俗氣:秀麗。秀勁。
網絡擴展解釋
“不郎不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起源與背景
該成語出自明代田藝蘅的《留青日劄·沈萬三秀》,其背景與元明時期的社會等級稱謂有關。元代将人分為“郎”“官”“秀”三個等級:“郎”指平民子弟,“秀”為貴族或官僚子弟,“不郎不秀”最初形容處于兩者之間的“不高不下”狀态。
二、基本含義
- 原義:指社會地位或能力“不高不下”,處于平庸狀态。
- 引申義:後多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或事物缺乏亮點。如《漢典》解釋為“比喻不成材”。
三、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
- 感情色彩:中性偏貶義,常用于批評或自嘲。
- 近義詞:不稂不莠、不上不下。
四、例句與語境
- 明代例句:“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 現代用法:可形容人事業無成(如“他三十多歲還一事無成,真不郎不秀”)或事物普通(如“這設計不郎不秀,缺乏新意”)。
補充說明
需注意與“不稂不莠”的區别:後者原指莊稼無雜草(稂、莠為害草),後也比喻人平庸,但側重“不成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郎不秀》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組,它用來形容一個人既不可愛,又不聰明,沒有吸引力或引人注目的特點。以下是對這個詞組的具體解釋和相關信息:
部首和筆畫:《不郎不秀》的第一個字“不”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叫做“一”;它的拼音是“bù”,總共有4個筆劃。第二個字“郎”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是“阝”,右邊是“良”;它的拼音是“láng”,總共有10個筆劃。第三個字“秀”是有“禾”和“秃”兩個部首組成的;它的拼音是“xiù”,總共有10個筆劃。
來源:《不郎不秀》這個詞組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西遊記》中,用于形容猴子那雙既不漂亮也不出衆的耳朵。隨着時間的推移,它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貌或才華的缺乏。
繁體:《不郎不秀》的繁體字寫法為“不郞不秀”,字形相對簡單,沒有太大的差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不郎不秀》這個詞組的基本字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他雖然工作努力,但是長相不郎不秀,難以在娛樂圈獲得認可。
組詞:不入流、不中用、不得志等
近義詞:不才、平庸、尋常
反義詞:出類拔萃、風華絕代、才華橫溢
希望以上解釋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