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ypocrite] 即“鄉願”。指鄉裡中言行不一、僞善欺世的人。引申為見識淺陋、膽小無能之人,今多作“僞君子”之代稱。“原”(願),謹慎,善良
鄉原,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若今之學宋儒者,直鄉願而已, 孔孟所深惡而痛絕者也!——《老殘遊記》
指鄉裡中貌似謹厚,而實與流俗合污的僞善者。原,同“ 願 ”。謹厚貌。《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者也。’”一本作“ 願 ”。 朱熹 集注:“鄉者,鄙俗之意。原,與‘願’同……蓋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鄉人之中獨以願稱。” 唐 皮日休 《鹿門隱書》:“毀人者失其直,譽人者失其實,近於鄉原之人哉?”參見“ 鄉願 ”。
猶鄉土。 唐 白居易 《東南行一百韻》:“漸覺鄉原異,深知土俗殊。” 唐 元稹 《賽神》詩:“邑吏齊進説,幸勿禍鄉原。”
“鄉原”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僞善者”,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常被批判為道德敗壞的代表。以下是詳細解釋:
“鄉原”(xiāng yuàn)即“鄉願”,指鄉裡中言行不一、僞善欺世的人,常引申為見識淺薄、趨炎附勢的“僞君子”。該詞最早見于《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孔子将其視為破壞道德的人。
如今“鄉原”多作“鄉願”,成為“僞君子”的代稱,用于批判表裡不一、投機取巧的行為。例如:“他看似正直,實則是鄉願之流。”
“鄉原”一詞承載了古代儒家對道德虛僞的批判,其含義從具體的地方僞善者擴展為廣義的“僞君子”。使用時應結合語境,避免與“鄉土”“根源”等詞混淆。
《鄉原》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鄉村或農田的原始狀态,指代鄉村的原貌或自然景觀,通常包含着樸實、自然、美麗的意味。
《鄉原》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土”和“元”,其中“土”表示與土地有關,而“元”表示原始或基礎。
拆分後的筆畫如下:
《鄉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小宛》篇中:“鄉原有女,順于農士。”隨後在古代文獻和詩歌中經常被使用。
在繁體字中,鄉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改變。
在古代,鄉原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其中“鄉”字的古代寫法為“鄉”,也可以寫作“鄉”。
1. 來到鄉原,一片綠色映入眼簾,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
2. 這個村莊一直保持着鄉原的風貌,沒有被現代化的城市影響。
3. 他迫不及待地開車回到鄉原,重新感受鄉村的甯靜與美麗。
1. 鄉野:指鄉村農田或鄉村生活。
2. 原始:表示最初的、未經過改變的。
3. 鄉間:指鄉村地區。
近義詞:
1. 鄉村:指鄉鎮地區,與鄉原意思相近。
2. 農野:指與農田相關的地區,也含有鄉野風貌的意味。
反義詞:
1. 城市:指都市地區,與鄉原相對。
2. 都市:指大城市地區,與鄉原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