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愆期的意思、愆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愆期的解釋

[delay] 失約;誤期

歸妹愆期,遲歸有時。——《易·歸妹》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詩·衛風·氓》

詳細解釋

誤期,失期。《易·歸妹》:“歸妹愆期,遲歸有待。”《詩·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乃棫樸之愆期,非苞茅之不貢。” 明 張居正 《答江西巡撫王又池》:“ 泰和 盜發于公未任之前,今愆期未獲,似亦用非其任耳。”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欽定士階條例》:“且於省試、京試,恐場期太迫,路遠愆期,有負觀光之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愆期(qiān qī)是漢語中表示“延誤日期”或“超過約定期限”的書面用語,其語義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源分析

    該詞由“愆”與“期”構成。“愆”本義為過失、罪過,甲骨文字形從心、從行,表示内心過錯的延伸《》;“期”指約定或限定的時間。二字組合後,強調因過錯或意外導緻的時間延誤。

  2. 權威釋義

    《漢語大詞典》界定“愆期”為“失約;誤期”,特指因客觀原因未能按時履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進一步說明其多用于書面語境,如婚嫁延期、工程逾期等場景。

  3. 經典用例

    最早見于《詩經·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描述古代婚約因禮儀籌備不足而推遲的典型案例《》。明代《警世通言》中“恐愆期被責”則反映古代行政事務中的期限觀念。

  4. 現代應用

    現代法律文書中常見“不可抗力導緻合同愆期”等表述,體現其在正式語體中的傳承性。語言學家王力指出,該詞保留了古代漢語單音節詞組合的凝練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愆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qī,意為“失約”或“誤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愆期”指因過失、疏忽或意外導緻未能按時履行約定或延誤期限。例如:

2.字源與引申義

3.經典用例

4.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愆期”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例如項目因失誤而延期,可表述為“項目進度愆期”()。

5.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例句或現代用法,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首空歸抱璞比肩并起冰榭博采衆長不揆铛腳刺史除廢綽削瞪服多會妃偶風躅伏路夫南規行矩止海汛話裡帶刺寰宇花頭婚配節文靜街脊髓灰質炎考點靠褥客到客到枯榆李叔同馬生角匿止攀蹑便言披述潛默七臣瓊琯啟奏入币上蹿下跳善言深化神通廣大屍骸誓儉草摔手思情私習送聲索喜他懑投效外揚枉顧位版萎謝文葆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