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entation] 臣子對帝王進言、上書
向帝王進言、上書。《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 須達 陳情而啟奏:‘臣仕玉階年月久,頃(傾)肝露膽每兢兢,不曾分寸行虛謬。’”《新唐書·崔群傳》:“ 羣 凡啟奏,平恕如此。”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上曰:‘何不啟奏?’對曰:‘七品官在籍身故,無啟奏例。’”
“啟奏”是一個古代官場用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臣子向帝王進言、上書或彙報事務的行為。該詞源自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強調下級對上級(尤其是對皇帝)的正式禀告。
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僅存于曆史文獻、古裝劇或特定修辭中。法語等外語将其譯為“向皇帝提交報告”(adresser un rapport à l'empereur),可見其文化特殊性。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用例,可查閱《新唐書》《敦煌變文集》等文獻來源。
啟奏(qǐ zào)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向上級報告或申請批準事情的意願。在古代,它通常用于臣子向君主禀報,請求處理或批準某些事宜。
啟(qǐ)的部首是口,總共有5畫;奏(zào)的部首是大,總共有8畫。
“啟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司承》一書中,用來形容臣子向君主禀告上奏的行為。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官方文書和正式報告中。
繁體字“啟奏”和簡體字“啟奏”的發音和意思完全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啟奏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大緻上保持了現代的結構。例如,有時使用“啓”代替“啟”,使用“奏”代替“奏”。
1. 朝廷收到了臣子的啟奏,決定展開調查。
2. 君主下令臣子立即啟奏,将緊急情況上報。
啟發、啟示、啟程、上奏、啟用
禀報、報告、申請、請求
不禀報、不啟奏、不申請、不請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