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am honoured by your visit] 敬辭,屈尊看望。稱對方來訪自己
謬承枉顧,蓬荜生輝
屈尊看望。稱人來訪的敬辭。 唐 王昌齡 《灞上閑居》詩:“軒冕無枉顧,清川照我門。” 元 袁士元 《謝樊天民見訪》詩:“歸來自愧窮途客,枉顧多勞長者車。”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畫皮》:“敝廬不遠,即煩枉顧。” 魯迅 《書信集·緻孫伏園》:“倘蒙枉顧,自然決不能稍說魇話。”
“枉顧”是一個漢語敬辭,主要用于表達對他人來訪的尊敬與感謝。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指對方屈尊前來探望或拜訪自己,帶有謙遜态度。例如:“承蒙枉顧,蓬荜生輝”。
詞源解析
書面表達
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書信中,表達對他人來訪的感激。例如《聊齋志異》中“敝廬不遠,即煩枉顧”。
口語應用
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在文雅對話中體現禮貌,如:“感謝您枉顧寒舍”。
易混淆詞
需與“罔顧”(意為“不顧、無視”)區分,兩者含義截然不同。
使用對象
僅用于他人主動來訪的語境,不可用于自身行為。例如:“領導枉顧指導”是正确用法,而“我枉顧他家”則錯誤。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典、古詩文網等來源。
《枉顧》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某事物視而不見或忽視,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和注意。
《枉顧》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目,其中木是左邊的部首,目是右邊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8。
《枉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中曾有“枉自并國于中山”這樣的用法,用以形容政治上的疏忽和失職。後來,這個詞逐漸演化成現代漢語中的“枉顧”,用以表示忽視事物的意思。
《枉顧》的繁體字為「枉顧」。
在古代,「枉顧」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其中,有些文獻中将「枉」字寫作「王」,意為挪用、偏離。另外,「顧」字也有時會寫作「覈」,意為審查、核實。
1. 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一時的得失而枉顧長遠利益。
2. 這個問題十分重要,我們不能枉顧它。
枉然、枉法、枉用、枉代
忽視、疏忽、不重視、漠視
關注、重視、重視、認真對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