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安貌。 明 李東陽 《泊故城》詩:“自從違京邑,道路屢危臲。”
“危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現有資料歸納如下:
基本釋義
讀音為wēi niè,意為“不安的樣子”,多用于描述心理或處境上的不安定狀态。
出處與例證
源自明代李東陽《泊故城》詩句:“自從違京邑,道路屢危臲。” 此處通過“危臲”刻畫了旅途中的颠簸與不安,體現其文學性用法。
用法特點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典詩文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含義。
補充說明
需注意,當前搜索結果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或權威古籍數據庫以确認更詳盡的釋義及用例。
若需深入探究,可結合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分析其引申義或情感色彩。
《危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思是形容極度危險或危急。形容一個局勢或情況非常嚴峻,需要引起高度警覺。
《危臲》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危(wēi)和臲(niè)。危部首在上方,而臲部首在下方。
《危臲》的筆畫數為11畫。危部首有6畫,臲部首有5畫。
《危臲》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載。類似的古代文獻中沒有找到相關記錄。這個詞在古代并不常見,所以關于它的起源仍然是一個謎。
在繁體中,危臲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危臲」。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一些不同。在古時,危臲的寫法為「危矢囟」。可以看出,矢部分寫在了危字的旁邊,而囟部分寫在了危字的上面。
1. 這個森林裡有一隻危臲的動物,我們必須小心。
2. 他的生活陷入了危臲之中,急需幫助。
危急、危險、危機、危害、危亡等。
危險、危急、危機、危殆等。
安全、穩定、平安、安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