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钳和髠。古代束颈、剃发之刑。 宋 范成大 《读史》诗:“朝市有机穽,冠裳或钳髠。”
“钳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两种刑罚的结合,具体解释如下:
钳(qián):
指古代用金属夹具(如铁圈)束颈的刑罚。这种刑具称为“钳”,用于限制犯人行动,常见于秦汉时期。
髠(kūn):
指剃去头发的刑罚,属于古代“五刑”之一,带有羞辱性质,常用于较轻的罪行。
“钳髠”即同时施加“束颈”和“剃发”两种刑罚,是古代对犯人的复合惩罚方式。例如宋代范成大《读史》诗中提到:“朝市有机穽,冠裳或钳髠”,反映了当时士人因触犯权贵可能遭受此类刑罚。
与“钳髠”类似的复合刑还有“钳釱”(束颈戴脚镣)、“钳扭”(束颈缚手)等。这类刑罚不仅针对肉体,更通过公开羞辱达到震慑效果。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刑罚体系,可参考《历代刑法考》等典籍。
《钳髠》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汉字词语,意思是用钳子夹住头发或胡须,将其剪掉。
《钳髠》的部首是钅(金字旁),它在这个字中的作用是表示与金属有关。这个字包含了14个笔画。
《钳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书中,作为描述剪发的用词。
《钳髠》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鉗髩」。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钳」的字形与现代写法类似,都包含有钅(金字旁)和甘(干字底),表示用金属的夹具。而「髠」的古代写法是「鬇」,是个形声字,由「彡」(表示头髮)和「正」(表示修整、整理)组成,表示整理头髮。
1. 理发师用钳髠将那位顾客的长须剪断。
2. 这种剃须刀不如钳髠方便,容易受伤。
1. 钳子(qían zǐ):由「钳」和「子」组成,指用金属夹具。
2. 修髮(xiū fà):指修整、整理头发。
近义词:剪髮、剪除。
反义词:留髮、贴髮。
案兵束甲聱取百密一疏八面山班禀把做本小利微标准粉鼻须赤道人种俦策春灌躭勤顶脖定说泛长粉合麻碎甘橘高看高柯唝嗃鬼门上占卦鹖鸟虎刺楛矢之贡熸亡嗟来食井脉津水救穷举一反三克商操客帐宽畅来浪累及寥窲林表麟胶林氏礼神流丐屡次三番麻雷子滵汩名不虚得鹏飈千叶莲签帙情知道绮艳荛花三三牲璧神和石蜠榻子讬正微骨贤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