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指曠遠的時間與無數的生滅成壞。劫,梵語kalpa的音譯。 唐太宗 《聖教序》:“無滅無生歷千劫。” 宋 蘇轼 《勝相院經藏記》:“如以蜜説甜,衆生未諭故,復以甜説蜜,甜蜜更相説,千劫無窮盡。” 明 袁宗道 《雜說》:“此一點塵垢,便是千劫繫驢之橛,永不能出離矣。”
(2).現多指無數災難。如:他以非凡的毅力戰勝了千劫萬難。
“千劫”是佛教術語與現代引申義結合的雙重含義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時間概念
指極漫長的周期性時間單位。佛教将“劫”(梵語kalpa)作為計算時間的最大單位,一劫包含宇宙生成、存續、毀滅的全過程。而“千劫”則強調時間的無限循環與世事的生滅成壞。
宗教哲學内涵
在《聖教序》等經典中,千劫被用來比喻超越生滅的永恒性,如唐太宗所述“無滅無生曆千劫”,蘇轼亦以“千劫無窮盡”形容佛法的持久性。
代指無數災難
現代語境中,“千劫”常引申為曆經重重磨難,例如“千劫萬難”形容克服無數艱險,如蘇轼《勝相院經藏記》中以“甜蜜更相說”對比世間的苦難與救贖。
文學與日常應用
在詩詞和口語中,常以誇張手法強化困境或時間跨度,如“曆千劫萬險,縱使魂飛魄散”等表達堅韌精神(見例句)。
“千劫”兼具宗教哲學與世俗化雙重屬性: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具體劫數計算或經典引用,可參考《菩薩璎珞本業經》等文獻(部分内容見)。
《千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千和劫。它的意思是經曆了無數次劫難和困苦。
千(qiān)是個平聲字,拆分部首為十(shí),即指引人走出困境的手杖。千是一個非常常用的漢字,有着許多意思,比如千年、千裡、千秋等。
劫(jié)是個上聲字,拆分部首為力(lì),即力量或力氣。劫的意思是經曆災難、困苦或磨難。
《千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文化。佛教中的“千劫”指的是一個無盡的時期,世界在這個時期中消亡和重生了無數次。在這個概念中,千劫代表着生命的輪回和永恒的循環。
在繁體字中,千劫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保持為「千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千寫作「仟」或「阡」,劫寫作「刦」。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千劫》這個詞的例句:
1. 在這漫長的千劫中,他終于找到了幸福。
2. 面對千劫萬難,我們要堅持不懈地追求夢想。
組詞:千秋、千裡、千年、千萬、劫難、劫數、劫後餘生。
近義詞:磨難、災劫、苦難、困境。
反義詞:幸福、順利、安逸、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