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隱沒。 三國 魏 曹植 《籍田論》:“日殄沒而歸館,晨未昕而即野。”
(2).絕滅。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身殞西朝,胤嗣殄沒。”
“殄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隱沒
指事物逐漸消失或隱藏不見。例如三國時期曹植在《籍田論》中寫道:“日殄沒而歸館,晨未昕而即野”,描述太陽隱沒後歸館休息的場景。
絕滅
表示徹底消亡或斷絕。南朝梁沈約的《奏彈王源》中提到“胤嗣殄沒”,即後代斷絕之意。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見。例如描述自然現象(如日、月隱沒)或家族、文化的消亡。
建議: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具體古籍用例分析。
殄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毀滅、消滅、徹底消失。表示将某個事物完全摧毀或使其不複存在。
殄沒的部首是歹(dǎi),總共有11個筆畫。
殄沒一詞的來源較早,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誰能殄沒曹貴人種下的秧苗?”繁體字為殄滅。
在古代,殄沒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形狀較為簡潔。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殄 歹番。”
1. 這次地震殄沒了整個村莊,我們需要盡快提供援助。
2. 那個剛開始興盛的行業已經被市場的變化所殄沒。
1. 殄滅:徹底毀滅,使無法複原。
2. 殒滅:指某種群體或事物的毀滅。
3. 消失:不複存在,無蹤無影。
1. 毀滅:指将事物徹底摧毀或毀壞。
2. 消滅:使事物不複存在,使其徹底絕迹。
3. 滅亡:指國家、民族等徹底覆滅,不存在。
存在:事物真實存在,沒有被毀滅。
出現:事物顯露出來,初次顯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