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圖利益。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傳記》:“小人涎利搆讒,羣刺蜂起。”
“涎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án lì,由“涎”(本義為口水,引申為貪圖)和“利”(利益)組合而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表示“貪圖利益”,帶有貶義色彩。例如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傳記》中寫道:“小人涎利搆讒,羣刺蜂起。”,指小人為謀利而編造讒言,引發紛争。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書面語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語境適配性。例如可用于批評商業欺詐、政治腐敗等場景中的利欲熏心行為。
“涎利”通過比喻手法(以“流口水”象征貪婪),生動刻畫了對利益的強烈欲望,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貶義内涵。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作品或詞典來源。
涎利(xián lì)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嘴巴流口水的情況。當感到食物好吃或者過于渴望食物時,人們常常會出現涎利的現象。
涎利這個詞由左右結構組成。左邊的"水"是涎利的部首,象征着與流體有關的意義。右邊的"利"則是涎利的形聲字部分,提供了讀音的提示。
涎利的筆畫數為9畫,其中"水"部為4畫,"利"部為5畫。
涎利這個詞語源自古代漢語,起初使用的是繁體字「涎」和「利」來表示。繁體字「涎」在結構上與簡化字「水」相似,同時也帶有「口水」的意思。繁體字「利」則和漢字的發音有關,提供了詞語的讀音提示。
在古代,涎利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古時候的字形「涎」是由「水」與「舌」組成的。這種寫法更直觀地表達了涎利所表達的意思,即流口水。
1. 聽到大家贊美這頓飯,他不禁涎利了。
2. 那個孩子對着甜品店裡的櫥窗,涎利得無法自控。
1. 流涎:指因為食物引起口水流出。
2. 涎腺:指分泌唾液的器官,如口腔内的腺體。
近義詞:流口水、垂涎。
反義詞:止涎、禁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