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譴诘的意思、譴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譴诘的解釋

譴責诘難。《南齊書·顧憲之傳》:“若事不副言,懼貽譴詰,便百方侵苦,為公賈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譴诘(qiǎn ji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譴”和“诘”兩個語素構成,具有書面語色彩,多用于正式語境。其核心含義為責備、質問,強調通過嚴厲的言辭追究責任或過錯。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項解析:


一、基本釋義

譴诘指對過失或不當行為進行嚴厲的批評與責問,包含兩層動作:

  1. 譴責(譴):表達不滿或否定,帶有追究責任的性質。
  2. 诘問(诘):進一步追問細節或要求解釋,強化問責力度。

    例:“上級譴诘其失職”即通過質問追查失職的具體原因與責任。


二、字源與構詞分析

  1. 譴(qiǎn):
    • 形聲字,從“言”(與言語相關),遣聲。
    • 本義為責備、申斥,如《說文解字》:“譴,谪問也。”
  2. 诘(jié):
    • 形聲字,從“言”,吉聲。
    • 本義為追問、責問,如《廣雅》:“诘,責也。”

      二者結合後,“譴诘”的語義疊加,凸顯通過言辭施加壓力以追責的嚴肅性。


三、使用場景與語義特征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譴诘”為“譴責诘問”,例證見清代文獻《清史稿》。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收錄該詞,釋義為“責備并追問責任”。

  3. 古代文獻用例:
    • 《後漢書·蔡邕傳》:“邕上書自陳,譴诘甚切。”
    • 唐代韓愈《順宗實錄》:“譴诘有司,以明典憲。”

五、使用注意

現代漢語中,“譴诘”使用頻率較低,多被“問責”“追責”等替代,但在強調正式追查與言辭責問時仍具不可替代性,需依據語境謹慎選用。

網絡擴展解釋

“譴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ǎn jié,屬于書面語,常用于古代或正式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譴”和“诘”組合而成:

    • 譴:意為“責備、斥責”,如“譴責”“自譴”;
    • 诘:意為“質問、追問”,如“诘問”“反诘”。
      合起來表示通過質問進行責難,強調對某人過失或錯誤的嚴厲批評與追究。
  2. 出處與用例
    最早見于《南齊書·顧憲之傳》:“若事不副言,懼貽譴詰,便百方侵苦,為公賈怨。”
    此句意為:若言行不一,擔心招緻譴責和诘問,便會用各種手段欺壓百姓,導緻民怨。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表達,如曆史文獻、嚴肅批評或法律文書中,形容對錯誤行為的正式追責,例如:

    • 官員因失職被上級譴诘;
    • 學術研究中譴诘不嚴謹的觀點。
  4.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譴責、責難、诘責(強調批評);
    • 申斥、問罪(側重追責)。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南齊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席邦論迸射便宜施行碧繼翁稱體載衣剉折打長工答語豐禨諷寤高矩哥羅仿亘隔光螺官爵還歸喊山黑烏烏和媚喝西北風哄逗花葉火塘鑒衡見贈膠菜交馳焦勞金姑聲進箋矜善龛鬖勞飨廉賈戾謬靈衣賣才美備墓園偶然砰朗謙廉淺聞小見輕雅任堪商嵌聖體絁紬矢盡兵窮失時水獺司房私幸夙達跳起來帖例往誨五袴手仙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