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谴诘的意思、谴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谴诘的解释

谴责诘难。《南齐书·顾宪之传》:“若事不副言,惧貽谴詰,便百方侵苦,为公贾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谴诘(qiǎn jié)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谴”和“诘”两个语素构成,具有书面语色彩,多用于正式语境。其核心含义为责备、质问,强调通过严厉的言辞追究责任或过错。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项解析:


一、基本释义

谴诘指对过失或不当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与责问,包含两层动作:

  1. 谴责(谴):表达不满或否定,带有追究责任的性质。
  2. 诘问(诘):进一步追问细节或要求解释,强化问责力度。

    例:“上级谴诘其失职”即通过质问追查失职的具体原因与责任。


二、字源与构词分析

  1. 谴(qiǎn):
    • 形声字,从“言”(与言语相关),遣声。
    • 本义为责备、申斥,如《说文解字》:“谴,谪问也。”
  2. 诘(jié):
    • 形声字,从“言”,吉声。
    • 本义为追问、责问,如《广雅》:“诘,责也。”

      二者结合后,“谴诘”的语义叠加,凸显通过言辞施加压力以追责的严肃性。


三、使用场景与语义特征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谴诘”为“谴责诘问”,例证见清代文献《清史稿》。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收录该词,释义为“责备并追问责任”。

  3. 古代文献用例:
    • 《后汉书·蔡邕传》:“邕上书自陈,谴诘甚切。”
    • 唐代韩愈《顺宗实录》:“谴诘有司,以明典宪。”

五、使用注意

现代汉语中,“谴诘”使用频率较低,多被“问责”“追责”等替代,但在强调正式追查与言辞责问时仍具不可替代性,需依据语境谨慎选用。

网络扩展解释

“谴诘”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ǎn jié,属于书面语,常用于古代或正式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由“谴”和“诘”组合而成:

    • 谴:意为“责备、斥责”,如“谴责”“自谴”;
    • 诘:意为“质问、追问”,如“诘问”“反诘”。
      合起来表示通过质问进行责难,强调对某人过失或错误的严厉批评与追究。
  2. 出处与用例
    最早见于《南齐书·顾宪之传》:“若事不副言,惧貽谴詰,便百方侵苦,为公贾怨。”
    此句意为:若言行不一,担心招致谴责和诘问,便会用各种手段欺压百姓,导致民怨。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表达,如历史文献、严肃批评或法律文书中,形容对错误行为的正式追责,例如:

    • 官员因失职被上级谴诘;
    • 学术研究中谴诘不严谨的观点。
  4. 近义词与关联词

    • 谴责、责难、诘责(强调批评);
    • 申斥、问罪(侧重追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南齐书》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紫百君子弁语避面尹邢草茅柴房查田定産彻侯尘迷出牒大都宪大计小用澹远迭罗汉短打武生妒悍讹人烦聒封隩腹有鳞甲工爵龚贤瓜瓣龟谋寒乞嗥呼豪忽横敢和头歡尝互剥痛疮降首教扰积湿军中无戏言客僧寇钞詅蚩符麦角满口之乎者也茅搜么生炮帘飘轮披披亲表秦长脚秋溟儒域尚古自山驴折脚铛升任太宰贪满誊拓铁错卧鹿五岭相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