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恭廉正。《北史·遊明根傳》:“謙廉不競,曾撰《儒碁》,以表其志。”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太子少傅贈太保鄭國公食邑三千戶嚴公行狀》:“自公始用儒,素謙廉見推於早歲,及為大官,益自勞謹。”
“謙廉”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謙”和“廉”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核心含義:謙恭廉正,指為人謙遜有禮且廉潔正直的品德。
古籍出處:
用法特點:
總結
該詞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謙德”與“廉行”的推崇,常用于曆史文獻或道德評價,體現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雙重标準。
謙廉一詞包含了兩個基本的概念:謙遜和廉潔。謙遜指的是恭謙謙和,不自高自大,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和批評;廉潔則指的是廉正清廉,不受貪欲誘惑,不貪污受賄。
謙廉是由兩個部首組成:言部(讠)和彳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謙廉一詞的源自《說文解字》,是中國古代文字的一部重要字典。它的繁體寫法為謙練。
在古代,謙廉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謙”旁邊加上一個“聿”字,表示用謙遜的态度來對待他人;而“廉”則旁邊加上一個“廣”字,表達了不受貪欲腐化的意思。
1. 他一直以謙廉的态度對待每一個人。
2. 謙廉的領導者能夠赢得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3. 這個人以他的謙廉為人處事而聞名。
1. 謙遜:指一個人謙虛謹慎的态度。
2. 廉正:指一個人正直清廉,不受貪污腐化的影響。
謙虛、謙恭、謙和、廉明、廉潔、正直。
驕傲、自負、傲慢、貪污、貪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