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恭廉正。《北史·遊明根傳》:“謙廉不競,曾撰《儒碁》,以表其志。”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太子少傅贈太保鄭國公食邑三千戶嚴公行狀》:“自公始用儒,素謙廉見推於早歲,及為大官,益自勞謹。”
謙廉是由“謙”與“廉”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主要形容人兼具謙虛與廉潔的品德。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及文化内涵角度詳細解析:
謙(qiān)
《說文解字》釋為“敬也”,本義指态度恭敬、虛心不自滿㊀。引申為謙遜、謙讓,如《周易·謙卦》雲:“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核心内涵:自我約束而不張揚,以恭敬之心待人處事。
廉(lián)
《說文解字》釋為“仄也”,原指廳堂的側邊,因其棱角分明、方正平直,引申為品行端方、不貪不取㊁。如《孟子·離婁下》載:“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核心内涵:正直清白,堅守道德底線,尤指在利益面前保持節操。
“謙廉”融合二者核心特質,形容人同時具備:
這一品質被視為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内外兼修的道德境界㊂。
在傳統典籍中,“謙廉”多用于稱頌士大夫或賢者的德行。例如:
可見其既是對個人操守的要求,亦為社會評價德行的重要标準㊃。
參考文獻來源
㊀ 許慎.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㊁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㊂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㊃ 陳鼓應. 《管子四篇诠釋》(商務印書館)
“謙廉”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謙”和“廉”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核心含義:謙恭廉正,指為人謙遜有禮且廉潔正直的品德。
古籍出處:
用法特點:
總結
該詞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謙德”與“廉行”的推崇,常用于曆史文獻或道德評價,體現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雙重标準。
挨家比戶按部就班包紮播告茶會拆帳出子當場出丑黨族大氣污染第一流第一聲帝載反命豐田奉遵高真給付觀察使寒缸徽繣護田林攪給較論霁媚拘悶勘契困心衡慮鸾堤律格迷雲乃心王室偏閏前郤企劃窮期啟體鬈發诠序饒言榮嬿三絃掃泥米掃視贍賜捎裢申報十玄思摩糖尿鐵杆蒲完銳翫悅霧委先典祥輝小闆小兩口洩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