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慰勞犒賞。《後漢書·明帝紀》:“﹝帝﹞幸 南頓 ,勞饗三老、官屬。”《後漢書·烏桓傳》:“是時四夷朝賀,絡驛而至,天子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寳。” 宋 陳善 《扪虱新話·鮑永誅彭豐等》:“﹝ 鮑永 ﹞乃會衆人修鄉射之禮,請 豐 等共觀,因此擒之。 豐 乃持牛酒勞饗, 永 手格殺 豐 ,因擒破黨與。”
“勞飨”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láo xiǎng
釋義:指通過宴請、賞賜等方式慰勞和犒賞他人,常見于古代軍事、外交或重要儀式場合。
曆史文獻
軍事策略
宋代陳善《扪虱新話》中,鮑永以“修鄉射之禮”為名擒敵後,彭豐曾“持牛酒勞饗”,但最終被擊殺,說明“勞飨”也可用于軍事計謀的語境。
該詞屬于古漢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近義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勞飨(láo xiǎnɡ)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辛勤勞動後所得到的飲食、供應或酬勞。它體現了為了滿足人們物質需求而付出努力的價值。
勞飨的部首是“飠”(shí),部首字的意思是食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4,分别是:勞(7畫)和飨(7畫)。
勞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禮》中,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一部分。它源于周朝時期的封建社會,是以供奉祭祀祖先或重要官員而設立的祿倉,供給勞動者勞動收獲為酬勞。
勞飨的繁體寫法為「勞飨」。
在古代漢字中,勞飨的寫法略有不同。勞字原本的形狀是從“力”字(lì)下面加“勞”字旁的“″,表示辛勤勞動的意思。飨字原先的形狀是從“饣”(shí)下面加上“昞”字旁的“″,表示賞賜的意思。
1. 經過一天的辛勤工作,他得到了豐盛的勞飨之後,感到非常滿足。
2. 這位著名作家才華橫溢,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豐厚的勞飨。
組詞:勞苦勞累、飨宴、勞力、勞燕分飛
近義詞:勞動果實、勞動成果
反義詞:閑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