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語。指白顔色。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 元 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顔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剌者,黑也……或取數目,如朵兒别者,四也;塔木者,五也。”
“察罕”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文化背景的詞彙,主要作為人名使用,尤其在元代曆史中較為突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并結合史料對其詳細解釋如下:
察罕(Chá hǎn)
作為人名時,“察罕”多見于蒙古族、色目人等族群,常與“帖木兒”(意為“鐵”)組合使用,寓意“明察而尊貴”或“白色的”(蒙古語中“察罕”有“白色”之意,象征純潔與高貴)。
察罕帖木兒(?—1362年)
元代著名将領,祖籍西域,後定居河南。官至中書平章政事,以鎮壓紅巾軍起義聞名,是元末支撐朝廷的重要軍事領袖。《元史》載其“沈毅有大略”,後遭叛将刺殺身亡。
“察罕帖木兒”為蒙古語“ᠴᠠᠭᠠᠨ ᠲᠡᠮᠦᠷ”(Chaqan Temür)的音譯,意為“白色的鐵”,喻指剛毅與智慧并存。
“察罕”(Chaqan)在蒙古語中意為“白色”,常用于人名(如察罕帖木兒)、地名(如察罕腦兒,意為“白湖”),象征神聖與祥瑞。
元代多民族融合背景下,音譯名“察罕”被直接納入漢語文獻,成為固定稱謂,多見于正史及碑刻。
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
查看原文(中國古籍網)
内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ISBN 7-81074-000-0。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察罕帖木兒”詞條。
作為曆史專名,“察罕”今僅見于學術研究、曆史文獻及文藝作品(如元史題材小說、影視劇),無現代漢語通用詞義。
“察罕”一詞的釋義可從語言學和曆史人物兩個角度理解:
一、語言學釋義 “察罕”源于蒙古語,意為白色。在元代,蒙古人常以顔色命名,例如:
這一用法在清代學者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中有明确記載。
二、曆史人物 察罕(?—1255年)是元朝河南王,本名益德,唐兀烏密氏(西夏黨項族)。其生平特點包括:
注:現代語境中,“察罕”作為顔色詞已不常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蒙古語研究中。
安藏百夫長闆脂暴蹷撥換不伏水土裁編扯大摧壞帶牛佩犢大頭魚地塹浮鹽沽激估舟河防河廳忽搭毀言火耗見面錢禁匾驚魂甫定擊水九遊蝌鬥篆文孔嘉框框虧心苦苦孜孜昆岫攔當亮麗了卻劣迹流類鹿羹滿杖駡天扯地毰毸缥缈前臼齒邛崃融浃挼弄刹末贍田山珍海錯生别使民稅法順意綏章台步惕栗文牍銜鳳箱子賢惠媳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