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課的意思、逋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課的解釋

(1).欠交的賦稅。《明史·食貨志四》:“且請於每年正課外,帶徵逋課。”《清史稿·世祖紀二》:“壬子,免 山東 十一年以前竈丁逋課。”

(2).指拖欠賦稅。 清 陸繼辂 《建陽知縣陸費君墓志銘》:“﹝某生﹞逋課積年,糧胥雖屢受杖,相戒不以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課,漢語複合詞,由"逋"與"課"二字構成。《漢語大詞典》解釋其本義為"拖欠賦稅",具體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未按時繳納的稅賦,二是指未完成官府課派的勞役。詞源可追溯至《後漢書·桓帝紀》"诏除民田租逋課",體現古代賦稅制度中的行政術語屬性。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多用于財政文書,如《宋史·食貨志》記載"州縣逋課積年,民不能堪",反映古代官府對賦稅征收的強制性。構詞法上,"逋"表逃亡、拖欠義,《說文解字》釋為"亡也";"課"取考核、征收義,《廣雅》注作"試也",二者結合形成動賓結構的財政專業術語。

在近現代漢語演進中,隨着稅收制度的改革,"逋課"逐漸被"欠稅""滞納金"等現代財政術語取代。當前《現代漢語詞典》雖未單獨立目,但其曆史語義仍為研究古代經濟制度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逋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名詞用法:指欠交的賦稅。例如《明史·食貨志四》提到“帶徵逋課”,即額外征收往年未繳的稅款。
  2. 動詞用法:指拖欠賦稅的行為。如清代陸繼辂記載某生“逋課積年”,即長期拖欠稅款。

二、詞源與構成

三、文獻用例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拓展古代稅收制度,可參考《明史》《清史稿》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如磐石剝複之機背山起樓避地布泉不像意殘薄慘綠策進拆穿徹旦辰告毳褐丹白等高線調豫鞮革都波幡兒俸廪馮夷宮擱得住隔音符號瓜華韓陵片石好學不倦铧犁禍本奸禽佳實羁角進言究論君子不器開廓刻舷坤珍廉絜料哥龍施門官暖室前閥秋顔棄言三陔饍羞社會青年身材勢劍金牌屬心鎖子錯甲貪狼特快同志們退辭豚兒文诰文據效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