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课的意思、逋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课的解释

(1).欠交的赋税。《明史·食货志四》:“且请於每年正课外,带徵逋课。”《清史稿·世祖纪二》:“壬子,免 山东 十一年以前灶丁逋课。”

(2).指拖欠赋税。 清 陆继辂 《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某生﹞逋课积年,粮胥虽屡受杖,相戒不以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课,汉语复合词,由"逋"与"课"二字构成。《汉语大词典》解释其本义为"拖欠赋税",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未按时缴纳的税赋,二是指未完成官府课派的劳役。词源可追溯至《后汉书·桓帝纪》"诏除民田租逋课",体现古代赋税制度中的行政术语属性。

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多用于财政文书,如《宋史·食货志》记载"州县逋课积年,民不能堪",反映古代官府对赋税征收的强制性。构词法上,"逋"表逃亡、拖欠义,《说文解字》释为"亡也";"课"取考核、征收义,《广雅》注作"试也",二者结合形成动宾结构的财政专业术语。

在近现代汉语演进中,随着税收制度的改革,"逋课"逐渐被"欠税""滞纳金"等现代财政术语取代。当前《现代汉语词典》虽未单独立目,但其历史语义仍为研究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逋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名词用法:指欠交的赋税。例如《明史·食货志四》提到“带徵逋课”,即额外征收往年未缴的税款。
  2. 动词用法:指拖欠赋税的行为。如清代陆继辂记载某生“逋课积年”,即长期拖欠税款。

二、词源与构成

三、文献用例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拓展古代税收制度,可参考《明史》《清史稿》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步白犊把絶采荣惨绿长流水成金充多促坐调百戏调沃邸舍端衣恩不放债凡最封条负抱辅助体操感慨激昂高士湖絓绝官资孩婴酣中客黑心眼子后稚猾伪隳节败名降出解隋己方金石乐金墟福地窘罄烂七八糟累洽离宫丽着逻司满听闹刺儿贫生子千推万阻侨务青灰轻溜秋獮起运三峨三求四告啬养韶警神神鬼鬼通婚外壝诿饰温燠五声消绝销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