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刀一割的意思、鉛刀一割的詳細解釋
鉛刀一割的解釋
亦作“鈆刀一割”。鉛質的刀雖純,但總可以割一次。比喻鈍驽無能,但是還可一用。《後漢書·班超傳》:“況臣奉大 漢 之威,而無鈆刀一割之用乎?”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公平》:“鉛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衆惡也。”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若曰是尚可行,則請與二三君子守此迂介,幸而時濟,庶幾比于鉛刀一割。”
詞語分解
- 鉛刀的解釋 鉛制的刀。鉛質軟,作刀不銳,故比喻無用的人和物。 漢 賈誼 《吊屈原賦》:“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 漢 王粲 《從軍詩》之四:“雖無鉛刀用,庶幾奮薄身。” 唐 楊乘 《甲子歲書事》詩:“腐儒一
- 一割的解釋 本指切割一次,後即用為行使一次或負責一次之詞。語本《後漢書·班超傳》:“昔 魏絳 列國大夫,尚能和輯諸戎,況臣奉大 漢 之威,而無鈆刀一割之用乎?”《文選·左思<詠史>詩》:“鈆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網絡擴展解釋
“鉛刀一割”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各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成語出處與字面含義
- 核心來源: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原文為“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呼?”
- 字面含義:鉛質的刀雖鈍,但偶爾也能割斷一次東西。比喻才能普通的人,在特定情境下也能發揮作用。
二、深層釋義與用法
- 比喻意義:
- 謙遜表達:多用于自謙,表示雖能力有限,但仍希望得到任用或嘗試機會。
- 客觀評價:強調“物盡其用”,即使看似平凡的人或事物,也可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價值。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無褒貶傾向,但語境中常含謙卑态度。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可作賓語或定語,如“願效鉛刀一割”。
三、曆史與現代應用
- 古代用例:
- 班超以“鉛刀一割”自薦,表達願為漢朝效力的決心。
- 唐代吳兢在《貞觀政要》中引申為“小善不足以掩衆惡”。
- 近現代引用:
- 章炳麟《革命道德說》用此語強調革命者需堅守信念,哪怕能力有限也應盡力而為。
四、延伸理解
- 文化内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謙遜自守”和“務實緻用”的雙重價值觀。
- 適用場景:適用于職場自薦、團隊協作中表達合作意願,或評價他人時強調潛力而非絕對能力。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或《貞觀政要》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鉛刀一割
鉛刀一割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在分割或切割某物時非常準确或完美。字面上,鉛刀表示用鉛制成的刀,一割表示一次切割。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刀法準确的醫生或手藝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鉛:金字旁、3畫
刀:刀刃、2畫
一:一點水、1畫
割:刀刃、9畫
來源:
《鉛刀一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管子·地》一書中。這個成語出自一則關于醫生技術的故事。據說戰國時期,有一位名醫徐安公,他治療傷口非常精确,所以被稱為“鉛刀徐安公”。因為徐安公的醫術準确無誤,所以人們就用“鉛刀一割”來形容他的技術。
繁體:
繁體字為「鉛刀一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鉛刀一割這個成語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廣韻》一書中,它寫作「鉛刀一割」。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的寫法逐漸變成了「鉛刀一割」。
例句:
他的手藝如此高超,對于木材的加工就像是鉛刀一割。
組詞:
鉛筆、刀刃、割傷、一次、準确
近義詞:
割肉如割薄紙、割席斷交、百思不得其解
反義詞:
刀刀見骨、落井下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