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re edition] 指精刻、精印、精抄、精校的難得的古書,珍貴的手稿、孤本,罕見的文獻等
惟餘家本屢更校正,時人共傳,號為善本。——歐陽修《集古錄跋尾》
(1).珍貴優異的古代圖書刻本或寫本。 宋 歐陽修 《集古錄跋尾·唐田弘正家廟碑》:“自 天聖 以來,古學漸盛,學者多讀 韓 文而患集本訛舛,惟餘家本屢更校正,時人共傳,號為善本。” 明 陸深 《停骖錄續》:“取到 王闡 、 張宿 等家藏書,以三館秘書閣書目比對,所無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二千四百一十七卷,悉善本。”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建康集足本》:“坐使古書善本不獲廣傳於世,大失古人付託之意。”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四)》:“ 乾隆 三十八年,根據 朱筠 的條奏,拟定了采訪遺書的章程,首先校核《永樂大典》,輯錄善本。”
(2).佛教語。猶善根。《無量壽經》卷下:“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大王宿殖善本,多種勝因,得為人王,無思不服。”
(3).好書。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唐氏蒙求》:“ 唐六枳 方伯,纂《唐氏蒙求》三卷,為家塾訓蒙善本。”
“善本”是古籍版本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具有特殊價值的珍貴書籍或文獻。其定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綜合理解:
校勘精良
最初指經過嚴格校勘、無文字訛誤或脫漏的版本。例如宋代學者通過反複校對,将韓愈、柳宗元文集定為善本。
版本稀有性
包括孤本(唯一存世版本)、罕見刻本(如太平天國時期被毀版書籍的殘存印本)以及名家手稿、批校本等。
根據《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定義,需滿足以下至少一項:
曆史文物性
學術資料性
藝術代表性
如需更完整資料,可參考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及《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的詳細分類。
《善本》是指古代書籍中保存完好,文字清晰,内容正統的版本。它不僅代表了文化的傳承和價值,還具有珍貴的藝術欣賞價值。
《善本》的部首是「口」,口字的意義是指嘴和說話的意思。它由半個「亼」和「九」組成,總共有3畫。
《善本》一詞起源于傳統的中國古代書籍修複領域,用以形容保存完好、無失崩漏(字迹殘缺或文字缺失)的古籍。
《善本》的繁體字為「善本」,其間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古代,「善本」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的寫法為「善」的上方加「口」,表示正本。現代漢字的寫法則将「口」作為下方的部分,整個字形更加簡化。
1. 這本書是一本珍貴的善本,保存了數百年仍然清晰可讀。
2. 學者們經過精心修複,使這本善本煥發出了原始的光彩。
善本傳承、善本修複、善本研究、善本保護
正本、正宗本、質本、真本
失本、殘本、破舊本、私刻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