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怕冷發抖。《素問·風論》:“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王冰 注:“怢慄,卒振寒貌。”
“怢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中醫典籍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突然感到寒冷而戰栗發抖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人體受寒後的病理反應。例如《素問·風論》記載:“使人怢栗而不能食”,描述因寒熱交替導緻的戰栗和食欲不振。
二、出處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黃帝内經·素問》,唐代醫學家王冰在注釋中進一步解釋為“卒振寒貌”,即突然顯現的寒冷顫抖狀态。
三、與其他詞彙的區分
需注意與“詟栗”(zhé lì)區别,後者意為“恐懼、震懾”(見),而“怢栗”側重生理層面的寒戰反應。此外,“杕栗”(dì lì)指孤獨的栗子、“蠒栗”(jiǎn lì)描述小牛角形狀,均無關聯。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漢語或中醫文獻研究中的專業術語存在。
怢栗(tū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動詞或名詞的成分。
怢栗的左邊部首為心字旁,右邊部首為木字旁,總共有11筆。
怢栗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出現在《爾雅·釋服篇》和《說文解字》等古代典籍中。字義暗示了心神不安、恐懼、戰栗等含義。
在繁體字中,怢栗的寫法為「怫慄」。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怢栗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心字旁和木字旁的組合,表達相同的意思。
1. 他突然聽到一聲槍響,不禁怢栗起來。
2. 漆黑的夜晚使人不由自主地怢栗不安。
1. 怢然:形容心神恐懼的樣子。
2. 怢然不安:形容内心恐懼不安的狀态。
3. 怢悸:形容心神慌張跳動的感覺。
1. 惴惴不安:形容内心恐懼不安。
2. 恍惚:形容心神不集中、恍恍惚惚的狀态。
安定:形容心情平靜、甯靜、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