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王制》:“宗廟之牛,角握。” 鄭玄 注:“握謂長不出膚。” 孔穎達 疏:“《公羊傳》曰:‘膚寸而合。’ 鄭 注《投壺禮》雲:‘四指曰扶,扶則膚也。’”古人并四指以量牛角長短。後以“角握”指小牛。 唐 張說 《開元樂章·迎俎雍和之樂》:“角握之牲,色純之騂。”
“角握”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一、本義指小牛(古代祭祀用牲标準)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宗廟之牛,角握。” 鄭玄注:“握謂長不出膚”,孔穎達疏引《公羊傳》及《投壺禮》解釋,古人用四指并攏(約四寸,稱“膚”)測量牛角長度。若牛角長度不超過四指(即“角握”),則說明牛尚未成年,特指用于宗廟祭祀的小牛。唐代張說《開元樂章》中“角握之牲”即用此意。
二、現代引申為成語(存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讀作jiǎo wò,比喻“緊緊掌握兩端,牢牢把握事物”,如權力、機會等。但此釋義未見于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現代引申,需注意語境使用。
建議參考:
《角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緊緊握住,比喻堅決掌握或牢牢把握。
《角握》的部首是角,由丿和蔔組成,也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漢字。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角握》這個成語的來源較為複雜,現代漢語中最早出現的成語搭配是在《易經·坤卦·九二》中:“擊其頭,兇角革握,終吝。”後來又在《孟子·告子下》中多次提及。繁體中文中,角握的寫法保持不變。
根據古時漢字的書寫形式,角握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由于無現存古籍或碑刻提及角握的古代漢字寫法,我們無法确切得知其在古漢字中的具體寫法。
他角握着家裡唯一的秘密,決心将它揭示給所有人。
角度、角色、握手、握拳。
握緊、緊握、抓牢。
放開、松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