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時刻。《宋史·天文志一》:“新銅儀則移刻於緯,四遊均平,辰刻不失。”
辰刻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時間計量意義的複合詞,由“辰”和“刻”兩個時間單位組合而成,主要用于中國古代的計時系統。其核心含義如下:
“辰”的本義
“辰”原指十二地支之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計時領域,“辰”被用來劃分一天的時間。古人将一晝夜平均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稱為一個“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小時。因此,“辰”在此語境下代表一個兩小時的時間段。
“刻”的本義
“刻”是中國古代更精細的時間單位。早期通過漏壺計時,一晝夜被分為100刻(後改為96刻或108刻,明清後定型為96刻)。後來,“刻”常指一個時辰(兩小時)的八分之一,即十五分鐘(因一個時辰為120分鐘,120 ÷ 8 = 15分鐘)。這是“刻”最常用的含義。
“辰刻”的合成含義
将“辰”與“刻”結合,“辰刻”一詞通常指代某個特定的時辰及其内部更精确的時刻。它強調的是在某個兩小時的時間段(辰)内的具體分鐘刻度(刻)。例如,“午時三刻”即指午時(上午11點至下午1點)中的第三個十五分鐘段(即中午11點45分左右)。
“辰刻”是中國傳統計時術語,指代某一“時辰”(兩小時)内的具體“刻”(十五分鐘),用于表示一天中相對精确的時間點。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将時間進行層級劃分(時→辰→刻)的計時體系。
參考來源:
“辰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辰刻”字面由“辰”和“刻”組成:
組合後,基本義為“時刻”,即具體的時間節點或時段,如《宋史·天文志一》記載的“辰刻不失”。
在成語用法中,“辰刻”可比喻時間短暫或流逝迅速。例如:
“辰時(2小時)和刻時(15分鐘)均表示短暫,合稱‘辰刻’後,引申為光陰易逝”。
不同權威來源對“辰刻”的解釋側重不同: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原文或《漢語大詞典》。
白舫百舌哔哔剝剝避蠱侈虐創設訂阙多辟法俗芬芳公槂鈎棧果藝含糊其詞涵空黑松黑天半夜懷祿華精黃橘畫一之法驕忌街制進篑吉雲草康莊境喇叭花籁鑰連牆利辭理體禮遺漫略媒婆嫩晴女生飄風苦雨乾斷前墳跷恠祈蠶勤勞勇敢窮暴契券七葉仁頻日陽軟殼雞蛋弱手生死搏鬥神鬼難測盛王司非套牢田獲銅煲推賢進善土坪兀剌赤遐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