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拿賊拿贓的意思、拿賊拿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拿賊拿贓的解釋

捉賊要查到贓物做憑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拿賊拿贓"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處理問題,特别是涉及指控或懲治時,必須掌握确鑿的證據,不能僅憑懷疑或口說無憑。

詳細解釋:

  1. 字面意思:

    • 拿: 捉拿、抓獲。
    • 賊: 小偷、盜賊,泛指做壞事的人。
    • 贓: 指盜竊或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財物,即贓物、贓款。這裡引申為犯罪證據。
    • 字面意思就是:要捉拿盜賊,必須同時拿到他所偷的贓物(作為證據)。
  2. 引申義/比喻義:

    • 這個成語的核心寓意是:處理問題、指證他人或定人罪名時,必須要有真憑實據,不能空口無憑或僅憑主觀臆斷。 它強調了證據在判斷是非、解決糾紛、執行法律等方面的重要性。
    • 它告誡人們,在指責他人或采取行動之前,必須确保掌握了确鑿的證據,否則就可能造成冤屈或誤判。
  3. 用法:

    • 常用于法律、道德評判、日常糾紛等語境中。
    • 強調“證據确鑿”的必要性。
    • 常與“捉奸捉雙”連用(拿賊拿贓,捉奸捉雙),進一步強調證據(尤其是物證或現場證據)的重要性。

權威參考來源:

“拿賊拿贓”這個成語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司法實踐中重視證據的思想。它告訴我們,無論是處理法律案件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是非糾紛,認定事實、評判對錯都必須建立在确鑿的證據基礎之上,避免主觀臆斷和冤假錯案的發生。其核心精神與現代法治原則中“重證據、重調查研究”的要求是相通的。

網絡擴展解釋

“拿賊拿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強調揭發或抓捕罪犯時,必須要有确鑿的贓物作為證據。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三十八回,原文提到:“常言道:拿賊拿贓……我老孫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個罪名。”。此外,清代小說《聽月樓》等作品也引用了類似表達。

使用場景

  1. 法律領域:強調司法審判中物證的重要性。
  2. 日常生活:比喻解決問題需有真憑實據,避免空口無憑。
  3. 文學作品:用于刻畫人物追求公正、注重實證的形象。

結構分析

相關變體

類似成語“拿賊見贓”(出自《認金梳》《牡丹亭》),含義相近,均強調“證據确鑿”的原則。

這一成語既反映了古代司法智慧,也適用于現代強調證據的語境,提醒人們處理問題需嚴謹務實。

别人正在浏覽...

白金砂版帳錢襃采本子簿責恻促乘查楚糟鴠鳥道合志同兜牟妒疾風火豐強風宣罣慮管帶鬼物晧天禾旗畫黼黃柑簡用犗特敬老恤貧谲觚康世坑殺客作兒郎巾覽矚陵阿淩室隆禮巒岫落草為寇録圖男女農正攀攣破笑起角窮栖讓廪髯孫若敖三尺童子散冗三洲少不更事剩湯臘水失詞仕女畫水濱死井天苑委絕邪谀西方浄國郗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