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獻身。《晉書·桓溫傳》:“知欲躬率三軍,蕩滌氛穢,廓清中畿,光復舊京,非夫外身殉國,孰能若此者哉!”
(2).謂置身于世外。 唐 麴信陵 《移居洞庭》詩:“荷鋤分地利,縱酒樂天真,萬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
“外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兩種核心義項:
獻身
指為某種事業或他人利益而舍棄自身。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例如《晉書·桓溫傳》中提到“非夫外身殉國,孰能若此者哉”,強調為國家犧牲的精神()。
置身于世外
表示超脫世俗、不參與紛争的态度。如唐代詩人麴信陵在《移居洞庭》中寫道:“荷鋤分地利,縱酒樂天真……吾今已外身”,體現隱逸生活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晉書》、唐代詩歌等文獻中的用例,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的詳細釋義。
“外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外部的身體和外貌。拆分部首為“蔔”和“身”,部首“蔔”表示預測、蔔算,而“身”則表示身體。這個詞的拆分部首與筆畫無關。
“外身”的來源較為簡單,由“外”和“身”兩個字組成。其中,“外”字表示外部、外面的意思,而“身”則表示人體。這個詞的寫法與拼音發音相對照,相對簡單易懂。
在繁體字中,"外身"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沒有發生變化。繁體字通常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而簡體字則在中國大陸使用。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在此詞中,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外貌、外觀、外表、身體、身材
近義詞:外貌、外觀、體态
反義詞:内在、内心、内在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