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來的人不懷好意。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成語》:“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亦本《老子》‘善者不辨,辨者不善’句。”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三:“ 紀穎川 聽說 潘一豹 來請他,心想: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他連眼皮也沒有擡。”亦省作“ 來者不善 ”。如:看情形,敵人這次是來者不善呀!
成語解釋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是漢語複句式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前來的人往往帶有惡意,而真正善意的人不會主動前來,常用來提醒人們保持警惕。
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該成語強調對來訪者的防備心理,認為主動上門者多有不軌意圖。分句間存在遞進邏輯:前句點明"來者"的潛在威脅性,後句補充說明善意者不會主動造訪,形成雙重警示效果。
曆史淵源
語源可追溯至《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明确将其定型為現代表述。這種演變體現了道家思想中"大善若水"的哲學觀,認為真正的善意往往含蓄内斂。
使用場景
語法特征
延伸認知
該成語的英文對應表述"He that fears the gallows shall never be a good thief"(懼絞刑者非良盜),體現了跨文化語境中對主動行為者的戒備心理。當代多用于形容商業競争、人際交往中的突發危機場景。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那些惡意的人常常會主動來找你,而善良的人往往不會主動找你。也可以理解為邪惡之氣容易傳染,而善良之心則不易傳播。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這句話中的漢字拆分部首為:
- 來者: 來(木部)
- 不: 不(一部)
- 善者: 善(言部)
- 來: 來(木部)
拆分後的筆畫:
- 來: 7畫
- 不: 4畫
- 善: 12畫
這句話沒有一個明确的來源,它是一種成語。成語是在古代漢語形成時期積累的,經過長期使用而被廣泛流傳的固定詞組。通常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具有獨特的意義,用來表達一種特定的觀點或教訓。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的繁體為:
-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古代寫法較為繁複,一般人們不再通用,但以下是其中一種古代寫法:
-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1. 操守良好的人,往往不需要主動去尋找幫助,因為善者不來,但他們會得到别人的幫助。
2. 這個句子告訴我們,不要和壞人為伍,否則壞習慣會傳染給你,善良的人也不會與你交往。
1. 來臨(lái lín):表示某事物的到來。
2. 不善(bù shàn):表示糟糕、不好的狀态或表現。
3. 善良(shàn liáng):表示對人對事具有好的品質,有着慈善心和善意的态度。
近義詞:
1. 來者惡劣,惡劣者來:意思類似,指惡劣的人常常主動來找你。
2. 得良朋,善來者交:意思類似,指善良的人會主動與你交往。
反義詞:
1. 來者善良,善良者來:指善良的人常常會主動來找你。
2. 得惡友,惡來者交:指惡意的人會主動與你交往。
【别人正在浏覽】